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务工作 -> 教务文件 -> 正文

2024级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5-09-08   来源:   点击量:

2024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老年保健与管理(520803)

二、入学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

1  职业面向基本情况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A

医药卫生大类(52

所属专业类(代码)B

健康促进类(5208

对应行业(代码)C

卫生(84),社会工作(85)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D

保健调理师(4-10-04-01

健康照护师(4-14-01-02

健康管理师(4-14-02-02

主要岗位(群)或

技术领域E

老年保健、老年健康照护……

职业类证书F

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康体指导、

医养个案管理……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救死扶伤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的老年保健、老年健康照护等岗位(群),能够从事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照护、康复保健、康乐活动策划组织和养老机构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 1 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老年人心理、生理等基础医学和康复保健知识,具有生命体征观察监测能力,并能对异常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和应急处理;

6)能够熟练运用老年人常见保健技术,根据不同身体状况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运动和康复锻炼指导,提供保健调理、中医养生、心理慰藉等保健服务;

7)掌握健康管理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预防、常见疾病处理和康复保健指导,建立健康档案,指导老年人使用康复辅具;

8)能够熟练运用老年人能力评估技术,开展失智筛查、失能评定和服务等级评估,制订、实施和调整健康照护与康复保健计划;

9)掌握食品营养知识,为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指导、膳食保健和养生食疗服务;

10)掌握策划组织实施常见老年康乐活动的技能,能够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组织开展适宜类型的康乐活动;

11)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

12)具有一定的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控制、产品营销、机构运营管理和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13)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 1 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5)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 1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6)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七、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2  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岗位/技术(职业)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技能与相关知识要求

支撑课程/

学习领域

健康照护

健康评估环境建设、评估方案制定、完成评估工作、撰写评估报告

1.能制定老年人健康评估方案;

2.评估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能评估老年人精神状态、老年人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评估;

4.能执行老年人能力等级评定及报告撰写

1.能够与老年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准确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服

2.能够进行老年人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照护及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医疗辅助照护;

3.能够够进行特殊老人的生命体征观察记录、特殊医疗介助护理如透析、插管、造痿口、胰岛素注射等医疗辅助护理。

4.能够进行临终老人心理慰藉、病案记录、保存、遗物整理、家属沟通等照护

1. 老年基本照护技术

2.基本救护技术

3.失智失能老人健康照护

4.老年人能力评估

5.老年人安宁疗护

老年人个案管理

1.老年人健康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判断及档案整理

2.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教育

3.老年人健康处方制定、指导、效果评定

1.掌握老年人生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常见老年慢性病知识、能够对老年人进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指导和健康促进教育。

2.掌握老年人文体活动组织策划知识技能、能为老人提供一定的文体活动策划组织及评价。

3.具备较高的文字水平,准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

1.能够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特征。

2.会进行老年人的健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建档及管理。

3.能够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制定评估项目,选择评估工具判断养老服务需求。

4.能够对评估结果进行正确判断、提供个案管理方案、提供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并对效果评定。

1.老年健康管理实务

2.老年营养管理

3.老年人活动组织策划

4.老年人沟通技巧

5.老年人常用康复技术

 

八、课程设置及修学要求

根据教育部最新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专业简介》要求,明确课程性质与属性分类;服务学生职业能力与个性化发展,设置个性选修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必修不少于34.5学分;限定选修不少于10.5学分,其中德育不少于2分、体育不少于2.5分、美育不少于2分、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不少于1分、安全教育不少于2分;个性选修不少于6学分,其中劳动教育不少于1学分,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不少于2学分、心理健康教育不少于1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按课程教学内容由思想政治部、公共文化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教务科、学生工作科、实习就业科、保卫科、实验实训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必修课4门,应修满10学分;限定选修课3门,应修满不少于2学分。具体情况见表3。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

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思想道德

与法治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

 

48

 

3

 

1

A

K

2

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概论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为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6

 

2

 

2

A

K

3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思想概论

本课程教育引领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了解这一思想中蕴含的人民至上、崇高信仰、历史自觉、问题导向、斗争精神、天下情怀等理论品格和思想风范;深刻把握这一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54

 

3

 

3

A

K

4

形势与政策I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IV

本课程教育引领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当前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从而做到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深刻理解党和政府治国方略,自觉做到“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增强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的责任感。

8

0.5

1

A

C

8

0.5

2

8

0.5

3

8

0.5

4

5

红色文化

本课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生成演进、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了解红色道路、红色理论、红色政权、红色精神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革命道路以及为什么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做红色江山接班人。

 

18

 

1

 

2

B

C

6

“四史”

教育

本课程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党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凝聚力,更好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8

1

4

A

C

7

习近平

著作选读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本课程通过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二卷,全面系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质、科学体系、世界观方法论和宏大使命情怀,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

18

1

2

A

C

2.军事体育课程

必修课4门,应修满7学分;限定选修课2门,应修满不少于1学分;个性选修课不少于1门。具体情况见表4。

4  军事体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军事理论

本课程教育学生理解国防内涵、历史,树立正确的国防观;熟悉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国防意识;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理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力量及战略动向,增强忧患意识;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36

2

1

A

C

2

军事技能

(军训)

本课程教育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了解轻武器的战斗性能,掌握射击动作要领,进行体会射击;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掌握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提高学生安全防护能力。

112

2

1

C

C

3

体育

体育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提高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传授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对健康、运动与生活的科学认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

9

0.5

1

 

C

 

C

18

0.5

3

4

大学生体质

健康I

大学生体质

健康

大学生体质

健康IV

本课程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教育部公布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体测内容组织相关教学和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旨在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

6

0.5

1

C

C

6

0.5

2

6

0.5

4

选修

 

5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

本课程传授学生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规则和策略,培养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技能和能力。

15

0.5

1

C

C

30

1

2

18

05

3

18

0.5

4

6

保健体育与

健康教育I

保健体育与

健康教育

保健体育与

健康教育

保健体育与

健康教育IV

本课程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养对健康的重视和终身运动的兴趣;传授学生有关健康和保健的知识,包括身体解剖学、营养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认识和理解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管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包括制定健康计划、掌握健康评估方法、学会应对压力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健康决策能力。

30

1.5

1

C

C

36

1.5

2

36

1

3

24

1

4

 

《军事技能(军训)》课的实际训练时间不少于14天。加强体育工作,落实晨练制度,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晨练列入第二课堂管理;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方可毕业;开展民族传统特色、行业特色体育项目教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每学期体育课必修模块,将健美操等项目列入限定选修模块,至少1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到合格要求,方可毕业。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个性选修课2类,应修满不少于1学分。具体情况见表5。

5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I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有效管理情绪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爱的能力、珍惜生命能力、就业能力等,充分挖掘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

1

1

A

C

18

1

2

2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课程

情绪主题团体辅导课程

哀伤主题团体辅导课程

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挫折应对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主题团体心理辅导

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团体辅导课程中观察、学习、体验并重建认知,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学会探索自我、客观认识自我、调整并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及个体心理素质的提升。包括:适应、人际关系、情绪、学习、创伤、朋辈互助等专题内容。

96

1

1-4

B

C

3

其他Ⅱ类通识教育课

32

教务

Y

C

4.劳动教育理论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限定选修课不少于1门,应修满不少于0.5学分;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一般不少于1学分。具体情况见表6。

6  劳动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4

0.5

1

A

C

4

0.5

2

4

0.5

3

4

0.5

4

选修

2

实验室

安全教育

本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旨在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意识和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

12

0.5

1

实验实训中心

Y

C

选修课

3

其他Ⅱ类通识教育课

1学分

Y

C

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具体清单(含理论课、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生完成清单项目,规定成绩合格且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

5.创新创业理论课程

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限定选修课1门,应修满不少于1学分(护理、助产专业应修满0.5学分);个性选修课(含Ⅱ类通识教育课)一般不少于2学分。具体情况见表7

7  创新创业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

指导I

 

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认识自身角色特性、未来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职业发展路途设计步骤等;教育学生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觉意识、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

16

1

1

A

C

选修

2

创新创业

教育

本课程教育学生学习创新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让学生知道创业的基本流程;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全方位提升创新、冒险、合作、执着的创业素质。

16

1

2

A

C

8

0.5

选修

3

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

指导

实习就业指导

24

1

4

6

实习

就业

C

C

4

其他Ⅱ类通识教育课

1学分

教务

Y

C

加强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建立模块化教育体系。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以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育项目,规定成绩合格且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

6.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类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3学分;个性选修课1门。具体情况见表8。

8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类课程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信息技术I

信息技术

本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2

1

B

C

18

1

2

2

人工智能

通识导论

本课程培养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核心技术,掌握AI在典型领域的应用案例及其社会价值;充分认识AI的局限性、潜在风险与伦理争议;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分析AI技术对社会、行业和个体生活的实际影响,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AI技术应用,并评估其合理性与潜在问题;提升跨学科协作能力,理解技术与人文社科的互动关系;形成对AI发展的理性态度,建立基本的AI伦理意识,理解人类在技术发展中的责任与决策角色。

18

1

2

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考试(CCT)、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取得等级证书后,可取得个性选修学分,列入第二课堂管理。

7.文理基础课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限定选修课4门,应修满3学分。具体情况见表9。

9  文理基础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大学语文

本课程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感受形象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具备一般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内外关系,从而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

32

2

1

A

K

1

数学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意识,让数学工具进入到学生的工作、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乃至科学的世界观,具备升入本科继续学习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二重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等。

16

1

1

A

C

2

物理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基本定律、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物理学研究基础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能运用物理学实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18

1

2

A

C

 

3

化学

本课程使学生熟悉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组装及使用技能;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

15

1

1

 

B

C

 

4

医用化学

本课程教授与医学相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构等基础理论,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一些医学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与化学相关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免疫学、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后续课程提供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1

B

C

8.外语类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4学分。具体情况见表10

10  外语类课程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大学英语I

大学英语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能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掌握跨国文化知识,能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好青年。

32

2

1

 

A

 

K

36

2

2

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取得等级证书后,可取得个性选修学分,列入第二课堂管理。

9.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I类通识教育课)

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I类通识教育课)是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非专业性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以及身心诸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与创新,文理基础等类别课程基础上,限定选修课还应修满不少于4学分,包括但不限于美育、安全教育类课程。具体情况见表11、表12。

11  美育I类通识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根本精神,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提高道德品质,培育济世救人、助人为乐的人文精神,促进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18

1

2

A

C

2

大学美育

本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追求,帮助学生增进亲和力,抒发想象力,激发生命力,点燃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促进健康成长。

18

1

2

A

C

3

艺术

本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追求;帮助学生增进亲和力,抒发想象力,激发生命力,点燃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促进健康成长。

18

1

2

A

C

加强美育工作,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其中,公共艺术课程包括公共基础限选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美育》和《艺术》,应修满2学分;艺术实践列入第二课堂管理。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及第二课堂艺术实践考核合格且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

12  安全教育I类通识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国家安全

教育

本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18

1

2

A

+

Y

 

C

2

 

大学生

校园安全

教育

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能掌握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知识,掌握如何预防治安灾害事故,掌握生活、教学安全,提高自我安全保护能

力;掌握如何维护高校政治稳定主题,及如何做好预防突发性事件工作以及在维护稳定中大学生的责任,掌握如何用社会主义道德、校纪校规和法律规范大学生行为。

 

12

 

0.5

 

1

 

Y

 

C

3

实验室

安全教育

本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旨在增强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意识和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

16

0.5

1

实验

实训

中心

Y

C

加强安全教育,开设公共基础限选课,应修满4学分;主要包括: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做好校园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应急和避险知识、技能,重点抓好实验室安全教育。

结合学校现有医药卫生专业大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素质、知识、能力组成结构与专业课程特点,将《职业素养》《健康教育》课程与相关专业必修课,如《专业导论》《临床医学概论》以及临床各科专业课程等,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分别整合进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公共基础限选课《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

10.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是面向全校在校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多学科交叉互融的综合素质类课程,目的是拓展知识面,提升心理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融合国内外多学科领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法,提高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主要分为10类,包括:①哲学、历史与社会学;②文化、语言与文学;③经济、管理与法律;④自然、环境与科学;⑤信息、技术与工程;⑥艺术、体育与健康;⑦人生规划、品德与修养;⑧社会、心理与礼仪;⑨就业、创新与创业;⑩劳模、劳动与工匠精神。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可以线上课程形式教学,每门课程不少于12学时;每学期由教务科根据当年度实际拥有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可自行选择修读10个类别中的课程,一学期修读课程不超过3门。应当避免选择与专业课程内容类似的通识课程,学生毕业时其通识教育个性选修课分布原则上不少于上述类别中的6类,且不低于4学分;其中,劳动教育(⑩劳模、劳动与工匠精神类)一般不少于1学分,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⑦就业、创新与创业类)一般不少于1学分。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重复修读相同课程不累计学分;不安排补考,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需重修或选修其他课程。

(二)专业课程

设置专业课程必修53.5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9门修满21.5学分,专业核心课10门修满32学分;限定选修专业拓展课修满16.5学分;个专业拓展课修满不少于14学分。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分为平台课、方向课,均为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课由基础医学部、食品药品系等相关教学单位完成教学。专业基础方向课由各系完成教学。

13  专业基础平台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人体结构

与功能

本课程通过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位置关系、正常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及其活动等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并能联系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系统器官的活动规律,能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并能阐明各种内环境因素变化对某项生理功能的影响及调节机制、各种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机制;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基础;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健康宣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60

3.5

1

B

K

14  专业基础方向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1

老年生理与心理概论

本课程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模块项目,包含老年人记忆、老年人智力、老年人的情绪与情感、老年人人格、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婚姻家庭等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根据老年人身心特征发现并解决老年人身心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36

2

2

 

A

K

2

传统中医保健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传统中医保健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掌握常用传统中医保健技术,能运用传统中医保健技术为保健对象实施保健指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本课程内容。

54

3

2

B

K

3

老年常见疾病概要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项目: 概述、环境与健康、职业与健康、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学会老年疾病预防领域中的有关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学习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疾病预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养老机构中给老人提供个体化的健康咨询和指导,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36

2

2

A

C

4

中医养生与食疗

本课程的主要包括中医养生概述、中医养生观念及基本原则、常用中医养生方法、体质养生、食物的应用、常用食物、常用食疗方、食疗的应用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健康观和养护观,运用中医的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善待生命、理顺健康的目的。

36

2

3

B

C

5

失智失能健康照护

 

本课程主要涵盖失智失能的病因与表现、日常生活照护(饮食、清洁等)、认知功能训练方法、安全风险防范、心理支持技巧,以及照护伦理与法律规范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掌握失智失能人群的基础照护理论,学会生活照料、安全防护等实操技能,培养沟通共情能力与伦理意识,能为该群体提供科学照护服务。

54

3

3

B

K

6

基本

 救护技术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救护理论,熟练操作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核心技能,具备突发事件现场评估与应急处理能力,树立急救安全意识与责任担当。主要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与AED使用、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急症(中暑、晕厥、气道异物)处理、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原则,结合案例模拟与实操训练强化应用能力。

36

2

3

B

K

7

老年心理慰藉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老年人心理特点,掌握沟通技巧与心理疏导方法,能通过情感支持、情绪安抚等方式满足老年群体心理需求,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素养。主要内容涵盖老年期心理变化规律、沟通技巧(倾听、语言表达、非语言互动)、孤独与抑郁情绪干预、生命意义引导、代际关系协调,结合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提升实操能力。

32

2

4

A

C

8

老年运动与健康

本课程包括老年运动与生理、老年运动与心理、科学安排老年运动、老年体质与运动测量、传统运动保健、现代运动保健、老年人常见病症运动处方、老年运动与二十四节气等模块。通过学习掌握老年运动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老年运动保健,使其成为能胜任老年保健工作的高级护理技术技能人才。

32

2

4

B

C

2.专业核心课程

设置10门,按学期开设10门,修满32学分,均由本系完成教学,具体情况见表15。

15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表

序号

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

学分

典型工作

任务描述

主要教学内容

主要技能

实训项目

合计

理论

实践

1

老年人沟通技巧

60

36

24

3.5

能够评估老人沟通能力,预防潜在的沟通风险,采用正确的沟通策略与失聪、失能、失智等特殊老人进行有效沟通,降低沟通成本。

① 掌握人际沟通的特点、方法、策略、技能及服务礼仪等知识;

② 熟悉失智、失能、失聪、失明的等特殊老人沟通技巧;

③ 了解与老人沟通中应注意遵守的职业道德及伦理。

老人与失智、失能、失聪、失明的等特殊老人沟通技巧;

人际沟通的特点、方法、策略、技能及服务礼仪

2

老年康乐活动策划组织

36

24

12

2

根据康乐活动组织策划知识,调查了解老年人康乐活动的需求和类型,设计老年人康乐活动方案,开展老年人康乐活动,对活动效果评价并改进总结。

①掌握康乐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价、总结撰写知识;

② 熟悉康乐活动过程中常见紧急情况处置知识;

③了解康乐活动策划组织原则、方法、流程知识。

康乐活动方案设计、康乐活动过程中常见紧急情况处置

3

老年基本照护与救护技术Ⅰ、Ⅱ

72

32

40

4.5

运用基本照护技术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洁、浴等方面的照护服务,对老人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及时调整照护计划。

①掌握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常见照护知识技能;

②熟悉老年人健康生命体征监测及健康照护计划和方案撰写;

③了解照护风险预防和质量监控的知识和技能

老年人沐浴、床上擦浴、喂饭、鼻饲、压疮预防、湿热敷、体温测量、体 位与体位转移等

4

72

32

40

4.5

5

老年康复保健技术Ⅰ、Ⅱ

72

32

40

4.5

运用老年康复保健知识为老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运用康复技术知识指导老人进行康复锻炼,对康复锻炼效果进行评价,能及时协助康复师调整康复计划。

①掌握老年康复评定、老年常见疾病康复技术知识;

② 掌握常见老年疾病的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康复治疗知识;

③熟悉常见康复设施设备的使用等知识;

④了解人体老化功能衰退知识。

步态分析、良肢位 摆放、体位与体位 转移、被动关节活 动训练、穿脱衣训 练、步行训练、吞 咽功能训练、认知 功能训练等实训 操作等

6

32

18

14

2

7

老年健康评估

54

38

16

3

选择合适的健康评估工具并准 备评估环境,开展不同模块能力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划分等级,撰写评估报告。

①掌握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感知觉与沟通、精神状态、社会参与四个模块评估知识;

②熟悉健康评估工具选择、健康评估流程和原则;

③了解健康评估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常见影响因素处理。

各系统症状评估、 生理评估、心理评 估、社会评估等

8

老年健康管理

36

24

12

2

运用老年健康管理知识技术对老年人健康信息进行采集,对老人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为老人设计适宜的健康管理方案,实施健康干预措施,评价健康管理效果及时调整方案。

①掌握健康监测技术、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健康状况评价知识;

②掌握健康方案设计、实施、干预效果跟踪评价知识。

③熟悉老年人健康管理原则、方法、流程;

④了解健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健康监测技术、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健康状况评价知识;

健康方案设计、实施、干预效果跟踪评价

9

老年膳食营养与保健

48

38

10

2

运用运用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老人进行营养状况评价、膳食指导、食谱编制、营养宣教、营养计划制定。

①掌握营养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人群营养的评价和干预、食谱编制、慢性病的营养防治知识;

② 熟悉:食物数据库及常见的营养工具使用知识技能;

③ 了解:植物化学物及常见保健食品功能。

营养配餐、按摩、 推拿、艾灸、刮痧

10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

48

36

12

2

运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营管理知识对机构进行服务产品营销,开展机构服务质量管理,以及机构行政组织管理。

①掌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管理、产品营销、养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②掌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安全风险预防、服务质量控制及技术提升知识。

③熟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及养老服务市场的供求规律

④了解养老机构及内设医疗机构申办流程

养结合养老机构管理、产品营销

3.专业拓展课程

修满不少于30.5学分;其中,限选课修满16.5学分,个选课修满不少于14学分。

限选课包括:老年政策法规与伦理、老年社会工作、养老环境与康复辅具评估管理、老年健康教育、智慧养老技术、和家庭管理实务、安宁疗护等课程。个选课包括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Ⅱ等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在校内外进行老年能力评估、康复保健、保健调理、健康管理、康乐活动策划组织、养老机构管理等实训,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在卫生、社会工作行业的老年医院、康复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养综合体等单位进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实习实训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习实训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结合企业生产周期,优化学期安排,灵活开展实践性教学。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相关专业岗位实习标准要求。具体情况见表16。

16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实践类型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开设学期

集中

实践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军事技能(军训)

2

112

1

体育

1

27

13

传统体育

2.5

81

124

大学生体质健康

1.5

18

124

岗位实习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

1

12

4

毕业实习(岗位实习)与毕业设计

24

732

4-6

专业拓展个选课程

就业创业指导

1

12

6

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

12

16

6

课程

实践

公共基础课程

9

147

14

专业课程

29

466

14

第二课堂

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周”、劳动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PRETCOCET-46等级证书项目,CCTNCRE等级证书项目等。

2.岗位实习(毕业实习)

实习教学应严格执行《江西省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和教育部制订的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岗位实习标准要求。毕业实习主要形式为岗位实习,是指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一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进一步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各专业必修课,由各系与合作教学基地(实习单位)共同完成教学。各专业要制订岗位实习教学大纲,明确实习教学目标、时间安排、岗位和学习内容、要求等。毕业实习前,各专业需开设专业必修课《实习就业岗前教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考核。

17  毕业实习(岗位实习)课程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教学要求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专业

必修

1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

12

1

4

护理系

B

K

2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732

24

4-6

C

K

学生实习考核纳入学业评价,考核成绩作为毕业的重要依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3.毕业设计/考核

毕业实习期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任选下列一项完成毕业设计:

1.结合岗位实习撰写系统的专业实习总结,不少于1500字。

2.结合专业实习期间参与的工作项目或案例,撰写工作项目报告1篇或案例分析报告1篇。

3.结合专业实习期间参与的工作案例,撰写专业调研报告或专业论文1篇。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四)业、业与创新教育

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包括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创业与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创业与创新理论教育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1门,修满1学分;限选课修满不少于1学分;个选课修满不少于1学分。

就业、创业与创新实践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实习就业岗前教育》《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专业选修课《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培训》《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由各系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PRETCO、CET-4、6等级证书,CCT、NCRE等级证书或发表学术论文等成果,均列入第二课堂管理。

18  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计划表

教育

模块

课程

类别

课程

数量

课程名称

学分(修学)

要求

教学单位

理论

必修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

实习就业科

限选

2

创新创业教育

1

团委

个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Ⅱ、Ⅱ类通识教育课

≥2

教务科

实践

必修

2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岗位实习(毕业实习)

≥32.5

 

 

 

教学系

限选

3

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培训

≥6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考核

合格

职业技能(学科)竞赛

个选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PRETCO、CET-4、6等级证书

CCT、NCRE等级证书

发表学术论文等成果

学生应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就业、创业与创新理论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课程学习,规定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必修不少于33.5学分,限选不少于7学分,个选不少于2学分),方可毕业。

(五)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探索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教育体系,制订劳动教育具体清单;要突出技能性,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实效,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学校劳动教育具体清单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部分。理论教育清单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1门,修满2学分;限选课修满0.5学分;个选课修满2学分。实践教育清单包括:日常生活劳动项目必修,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项目限选,社会实践、“劳动周”等劳动实践项目个选,均列入第二课堂管理,由各系完成教学任务,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Ⅱ类通识教育课主要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日常生活劳动项目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生活,增强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要注重组织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参加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项目,时间不少于3周;社会实践、“劳动周”等劳动实践项目中,要组织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多种形式活动。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学分合并认定为劳动教育学分,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劳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习指导;要特别注重依托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接受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19  劳动教育具体清单(计划表)

教育

模块

课程类别

课程

数量

课程名称

学分(修学)要求

教学单位

理论

必修

1

劳动教育

2

教务科

限选

1

实验室安全教育

0.5

实验实训中心

个选

Ⅱ类通识教育课

1

教务科

实践

必修

第二

课堂

日常生活劳动

考核

合格

教学系

限选

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

个选

社会实践

“劳动周”活动

其他劳动实践项目

创新

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学分(必修修满34学分,限选修满14学分,个选修满2学分)

合并认定为劳动教育学分,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劳动教育。

学生应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劳动教育清单项目,规定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必修修满36学分,限选修满14.5学分,个选修满2学分;含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学分),方可毕业。

(六)第二课堂

1-4学期必修,每学期不少于2学分,合计不少于8学分。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和素质提升,使第二课堂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制订本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安排与考核计划表,详见附件4。

学生按要求完成第二课堂素质教育项目,综合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20  第二课堂考核计划表

学期考核

要求与评分

完成必修项目,

积分30分及以上

完成必修项目,

积分50分及以上

完成必修项目,

积分80分及以上

考核等次

合格

良好

优秀

对第二课堂学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重修要求是下一学期的选修项目积分不少于30分。

九、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学时与学分

需修读总学时不少于2759,总学分不少于165

(二)教学周安排

学生在校总时间为120周,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具体安排见表21。

21  教学周安排表

学年学期
(教学周数)

教学周次

1

2

3-4

5-16

17

18-19

20

21-24

25-28

第一学年

1学期

20周)

新生报到

※入学教育

※军训

集中理实教学:15周(含认识实习)



 

2学期

20周)

※开学劳动教育

集中理实教学:18周(含认识实习)

暑假

第二学年

3学期

20周)

集中理实教学:18周(含认识实习)


 

4学期

28周)

集中理实教学:16周(含认识实习)

※实习就业岗前培训
(含考试)

※岗位实习
(毕业实习):8周

第三学年

5学期

16周)

※岗位实习(毕业实习):16周

 

6学期

16周)

※毕业设计/考核与就业创业指导1周
※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15周

 

备注:※表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计:49周。

 

(三)教学进程安排

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件1,课程设置有关比例见表22。

22  课程设置结构表

课程类型

开设数量(门)

学分

学时

总数

理论

实践

学分

占比

总数

占比

实践

占比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26

34.5

20.91%

526

19.06%

379

147

5.33%

限定选修课

18

12.5

7.58%

260

9.42%

162

98

3.55%

个性选修课

10

9.0

5.45%

16

0.58%

4

12

0.43%

 

54

56.0

33.94%

802

29.07%

545

257

9.31%

专业课

基础必修课

平台课

1

3.5

2.12%

60

2.17%

40

20

0.72%

方向课

8

18.0

10.91%

316

11.45%

202

114

4.13%

核心必修课

10

32.0

19.39%

530

19.21%

324

224

8.12%

拓展限定选修课

7

16.5

10.00%

271

9.82%

163

108

3.91%

拓展个性选修课

3

14.0

8.48%

36

1.30%

2

34

1.23%

 

29

84.0

50.91%

1213

43.97%

731

500

18.12%

岗位实习
(专业必修)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

1

1.0

0.61%

12

0.43%

0

12

0.4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考核

1

24.0

14.55%

732

26.53%

0

732

26.53%

 

2

25.0

15.15%

744

26.97%

0

744

26.97%

总计

85

165

2759

1276

1501

54.40%

选修课

限定选修课

25

29.0

17.58%

440

15.95%

270

170

6.16%

个性选修课

13

23.0

13.94%

282

10.22%

6

46

1.67%

 

38

52.0

31.52%

722

26.17%

276

216

7.83%

 

备注1.本表统计学生需修读课程情况;2.相同名称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课,每学期均单独计算;3.“第二课堂”归类公共基础个选课,按课程考核,进行学分管理。

十、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一)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为6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专任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详见附件5。

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二)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带头人为高级职称,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医药卫生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主持专业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三)专任教师(含行政兼课教师)

本专业专任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过渡期除外),具有养老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新要求,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四)外聘兼职(兼课)教师

主要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中聘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根据需要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建立专门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应建立专门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十一、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安防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场所符合面积、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实验、实训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能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各专业实训室应根据专业教学标准配置设备,具体设备配置可参考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明确承担的课程教学与实训任务、实验实训室数量和设备总值。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鼓励在实训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

1)医学形态与功能实训室

配备电子讲台,人体标本、人体模型、人体矢状冠状断层示教标本、示教挂图、人体标本展示柜、三维数字人体解剖系统等设备(设施),用于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常见疾病概要老年生理与心理概论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2)老年健康促进实训室

配备老年健康管理信息化系统、老年膳食营养管理信息化系统、血糖仪、血压计、听诊器、身高体重计、体成分检测仪、中医经络监测仪、慢性病管理流程图、常见慢性病宣教展板、健康教育海报制作流程图;各类食物图谱、食物测量工具、膳食计算软件、人体结构图谱、人体重要器官模型、工具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老年人常见肠内外营养制剂展示图等设备设施,用于老年膳食营养与保健、老年健康管理、老年健康教育、老年常见疾病概要、中医养生与食疗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3)老年康复保健实训室

配备老年人功能锻炼阶梯(双向)、智能康复训练仪、针灸穴位模型、按摩床、耳穴模型、电针仪、无菌罐、机械握力计、手摇联动平行杠、关节活动测试表、平衡功能训练检测系统、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下肢功率车、手指功能训练器、腕关节回旋训练器、腕关节诱导训练器、可调式OT桌、PT训练床、按摩床、微电脑牵引治疗仪、轮椅、助行器等设备(设施),用于老年人康复保健技术、老年运动与健康、传统中医保健技术、养老环境及康复辅具评估管理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4)老年康乐活动策划组织实训室

配备不小于80平米的室内活动场地、电子讲台、多媒体播放设备、录音录像设备、各类康乐活动挂图、展板、书画报刊、纸墨笔砚、常见乐器、手游桌游系统、服装道具类等设备设施,用于老年康乐活动策划组织、老年沟通技巧、老年社会工作、健康人文、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5)老年健康照护实训室

配备电脑多媒体、投影、老年人膳食营养评估系统、老年心理评估系统、老年人功能评估系统、护理床及床上用品、护理车、老年人餐饮用品模具、轮椅、助行器、洗漱用品类、训练记忆物品、照护记录单等设备(设施),用于老年人健康评估、老年基本照护技术、失智失能健康照护、基本救护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6)智慧养老实训室

配备养老机构智能化管理展示系统、养老机器人、升降厨房、各种电子感应元件如电子手环、电子胸贴、电子血压计、声控灯光、感应马桶、感应地灯、服药提醒药盒、遥控升降椅、遥控升降床、远程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智能大小便收集处理器等设备设施,用于健康养老政策法规与伦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老年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技术、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3.实习场所基本要求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包括养老机构、康复护理院或者医院的老年病科,能够提供老年人保健、老年健康促进与维护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数量多于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应安排有超过3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二)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标准、技术手册、操作规范、规章制度、专业期刊以及案例类图书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完善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教学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十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办好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十三、学习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大力加强过程评价,开展增值评价,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测评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成果的获得感。

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和在线学习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认真负责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职业安全、护患交流、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等的职业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过程性评价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等,结果性评价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等。

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核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注意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有教师和学生参与,也要注意吸收家长和行业企业参与,校内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与学业考核结合。

十四、质量保障

(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评价,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健全综合评价。定期进行专业调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评价、实验教学、实训实习以及资源建设等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二)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日常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就业单位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专业教研组织应建立集中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十五、毕业要求

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教学活动,达到以下要求,准予毕业。

(一)全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165学分;

(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考核成绩合格;

(三)劳动教育成绩合格,修满学分;

(四)创新创业教育成绩合格,修满学分;

(五)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至少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考核合格;

(六)美育成绩合格,修满学分;

(七)第二课堂成绩综合考核合格,修满学分;

(八)综合素质考评考核合格。

十六、附录

1.2025级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2.专业实验实训项目开设计划表

3.岗位实习教学大纲

4.第二课堂教学安排与考核计划表

5.师资队伍一览表

6.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7.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