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亲爱的科研小伙伴们!在实验室里,我们追逐科学的光芒,探索未知的奥秘,但别忘了,实验室也潜藏着诸多危险。每一次实验操作,都像是在未知的海域航行,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实验室安全隐患,以及如何防范事故,让我们的科研之旅更加安全、顺利地前行吧!
一、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隐患
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其原因包括忘记关电源导致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等。
生物安全事故
生物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微生物实验室,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以及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含有传染性的病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构成极大危害。
爆炸事故
爆炸事故多发生在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其原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导致爆炸;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而引起爆炸;对易燃易爆物品处理不当,导致燃烧爆炸等。
毒害事故
毒害事故多发生在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实验室。其原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有毒物的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设备设施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或有毒气体排放不出,酿成中毒;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质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等。
二、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警示
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高校环境工程系学生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经查明,该起事故直接原因为:在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
2022年12月6日,香港某大学化学楼四楼的一间实验室发生一起实验室事故,一博士生灼伤眼部。事故原因为:一名男博士研究生设置实验反应装置后,离开实验室,怀疑份量及操作失当,导致一个装有高浓度、强碱性氢化钠的烧瓶突然炸裂,化学品喷出两三米外。当时实验室内有另一名女博士研究生,女博士生脸、颈、眼角膜被高浓度化学品灼伤。
三、实验室安全“八忌”
如何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八忌”,这些知识点你一定要认真学习!
-忌不遵守安全规定操作
实验室内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以保证安全。
-忌未经检查直接使用仪器设备
在实验前应认真检查电源、管线、火源、辅助仪器等情况,避免忽略问题引发危险。
-忌不熟悉实验流程进行操作
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安全培训,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熟悉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步骤,严格按照实验规程操作。
-忌离开时不切断电源
长时间或不确定时间离开工作区域,应关闭用电设备,防止长时间连接电源出现问题。
-忌将实验室所有的药品混装、混放
实验室储存的药品、设备等可能存在危险化学物品,所有药品不得混装,必须按规定处理、保存和存放。
-忌在实验室内留下杂物和垃圾
实验室内及外面走廊应及时清除杂物和垃圾,避免杂物堆积引发火灾。
-忌在实验室玩耍打闹
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自觉遵守纪律,不要追跑打闹,不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摆弄教学仪器、药品和模型标本等教学设备。
-忌携带任何火种和其它与实验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实验室
不要携带任何火种和危险物品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的仪器、药品、模型等设备未经实验教师许可不准带出实验室。
安全不是束缚科研的枷锁,而是托举梦想的翅膀。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把每个操作规范变成习惯,在安全科研的路上,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