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国科技,当有根基。科技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三型”一体实验室将成为我国科技攻关新力量,协调创新生力军,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一、建设突破型实验室
大国科技,当有利器。当今世界是创新的时代,也是高科技封锁的时代,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西方一些科技发达国家一直不愿意出售高端科技技术给我国,加之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我们一直处于被卡“脖子”、被制“命门”的处境。2015年2月16日,习近平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对科研人员说:“我们的科技创新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当年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现在国力增强了,我们仍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 古人云:“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国家重点科技实验室就是要解国家民族之所急,充当科技创新的利器,快速突破我们被卡之处。
“惟进取也,故日新。”建设重点科技领域突破型国家实验室,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关键力量协同攻关,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尽快“突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和传统。我国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已经实现了许多尖端科技领域的重点突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重大科技工程,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光辉成就。从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于1964年10月16日实现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使科技、经济基础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这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不仅铸就了我国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而且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注重科学方法。在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最终实现突破和飞跃。习近平指出:“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要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南辕北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图为:2013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建设引领型实验室
大国科技,当有先锋。国家引领型实验室必须指引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必须引领未来产业结构与模式,必须带领国家科技体系的各路大军协同创新与共同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审时度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加强研究和开发。引领型国家实验室首先要在科研方向引领我国科技发展。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时说:“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引领型国家实验室,要引领我国、甚至世界的科技发展潮流,引领我国科技发展全局。习近平指出:“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科学技术是时代性、世界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事实验证行动。引领型国家实验室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率先创造出引领型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引领科技。习近平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图为: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三、建设平台型实验室
大国科技,要有大军。要建设适合集团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汇聚各路科技大军协同攻关。平台型国家实验室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融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特色。综合型平台国家实验室可以承担更多跨学科科研项目,形成跨学科大学科优势。要将平台型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科技园地,成为培养我国科技创新大军基地,要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基因组、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重大领域,一方面承担科研重任,一方面培养人才。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要将平台型实验室建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平台。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创新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中国科技,当有新局。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和平台型“三型”一体实验室是突破核心科技、引领前沿科技、发展跨学科跨行业科技及协同创新的重要措施,要国家总体科技战略部署下一体化建设,形成科技创新实战新格局。习近平指出:“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