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地探访江西医药文化,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联合食品药品系组建“健康使者,思政先锋”实践队,组织开展了“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记——文化赣鄱行”2025年江西省高校学生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7月19日,实践队来到樟树市岐黄小镇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中医药文化之旅。
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里的“中医药文化之旅”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步入中医药博物馆展厅,队员们仿佛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中医药长廊。大家依次参观了“药之源”、“药之都”、“药之齐”、“药之灵”、“药之光”五大主题展厅,系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药之源”展厅,从传说时代的伏羲、神农、黄帝创始医药,到秦汉之际四大经典医学著作问世;从晋唐时期临床专科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流派迭起,完整呈现了中医药数千年发展历程。
在“药之都”展厅,药码头场景还原,仿佛让队员们穿越到明朝,置身于当时药码头的繁华盛况。《药都繁华图》油画长卷,生动再现了樟树中医药1800年,从萌芽、兴起到形成、鼎盛的历史演变。

在“药之齐”展厅,2000多种中药材标本,揭开了“药不到樟树不齐”的秘密。展厅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白铜浮雕卷轴与纱幕投影、定向音响结合,再现了四方药商汇聚樟树的交易场景。
在“药之灵”展厅,800余件跨越两千年的中医药老物件:老药店招牌、药王雕像、称量工具、铡刀、药碾、药柜等静静诉说着历史;各种炮制器具、药品储藏方法,展示樟帮药工“重道地、明鉴别、擅炮制、精加工”的特色技艺。
在“药之光”展厅,智慧共享中药房,队员们见证了现代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医药:智能煎药设备、全程可溯源系统、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樟树这座千年药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未来。
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里的“双师同堂”
“健康使者,思政先锋”实践团队领队,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康德在博物馆里边走过讲,给同学们讲了一堂生动的药学思政课。
一步入“药之齐”展厅,同学们立即被直径超过一米的巨型灵芝所吸引,“哇”声一片,康德副院长讲解道,超大灵芝固然难得,但灵芝并非越老越好。从药学角度看,灵芝作为一年生大型真菌,其生长周期通常为9-10个月(野生)或1年左右(人工种植),成熟后若不及时采摘,会因持续生长逐渐木质化,有效成分(如多糖、三萜类化合物)不断流失,药用价值显著下降。《药典》收录的药用灵芝(赤芝、紫芝)均为一年生。
在标本“青蒿”前,康德副院长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他引用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鼓励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传承中医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
在“药之灵”展厅,康德副院长指着一幅“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老木匾说,“炮制药材不偷工减料,对毒性药材严格把控,体现了对患者生命的敬畏;浓缩了樟树医药人的良知与经营观,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同学们要知之、信之、行之。”
在博物馆行程的最后,思政部负责人王敏结合人参、黄连、甘草、薄荷四味草药的药性,解读中草药背后的“精神密码”,给队员们上了一堂《本草无言蕴大道》的思政课。王敏主任鼓励同学们一要学习“人参”的厚积薄发,打牢专业根基,担当时代重任;二要秉持“黄连”的赤诚本心,坚守职业道德,呵护生命健康;三要领悟“甘草”的调和智慧,精诚团结协作,汇聚磅礴力量;四要焕发“薄荷”的创新锐气,勇攀科技高峰,引领未来发展。作为药学青年学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济世救民的药学道路上,为守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这场沉浸式的药都探秘之旅中,队员们亲手触摸到温润的药碾石槽,亲眼看到“薄如蝉翼”的白芍切片,亲身体验“三蒸三晒”的陈皮炮制工艺,大家对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 的古老谚语有了真切感悟。此次参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次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度对话。队员们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中,真切体会到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这份源于实践的震撼与感动,让“传承”二字不再抽象,也让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心中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