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思想政治部

课程建设

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用几种水果,讲党的故事

发布者:  时间:2025-06-14 17:12:29  浏览:

    在中国文化中,有几种水果赫赫有名,比如桃子,“二桃杀三士”的典故至今还在警醒着心胸狭隘的人;还有梨子,我们小时候听到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曹操“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也很有意思把梅子挂在了中国文化史的水果排行榜上今天,我们选取几种常见的水果,和大家说点不一样的党史故事。

   从桃子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克思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933年夏,瑞金两名基层干部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招呼他们吃桃子,对他们说:“你们看,一个桃子,它就有一个桃核,桃核是很坚硬的。群众他们也应该有一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共产党。”

    从苹果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毛泽东同志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不吃苹果,既是纪律,更是政治;既体现纪律自觉,又体现政治能力。

   从梨子看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到基层去调研,同样指出:“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梨滋味”这个鲜活生动的比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从红枣看党的纪律和思想理论。1928年初,在井冈山根据地,有“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故事。说的是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城,党提出了这一商业政策,后来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齐写在了红军的历史上。1943年,陈云同志在枣园,先后三次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得到的回答都是相似的: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后来,陈云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决”。


   从石榴看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石榴籽”比喻民族团结。“石榴籽”的比喻,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维族同胞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个词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

   从柿子看党艰苦奋斗的作风。君子忧道不忧贫。艰苦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9405月,南洋侨领陈嘉庚来到延安考察,毛泽东用自己在窑洞前种的豆角、西红柿外加一只老乡送来的母鸡宴请了这位贵宾。而此前的重庆之行中,蒋介石却极尽奢华,“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与共产党“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不同,国民党则几乎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时人对此批评道:“前方吃紧,伤师失地;后方紧吃,醉生梦死。”习近平总书记后来由衷地感慨道:“我们党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从罐头看尊老福建宁德下党乡一直传颂着“一瓶罐头”的故事。1989719日,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下党乡调研。当时正值盛夏,暑热难耐。乡亲们自发带来用土药材做成的清凉汤,为大家消暑。开现场办公会时,乡亲们找出一瓶罐头送给习近平同志,他将这瓶罐头打开倒在碗里,送给了在场的一位老婆婆,自己就用空瓶子装凉茶喝。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遇见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