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康养系“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2025年6月27日至7月3日,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康养系“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赴婺源县江湾镇荷田村,开启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传承岐黄 膳行乡村”为主题,实践队聚焦中医文化传播与乡村健康服务,通过为留守儿童支教、向村民科普中医知识、开展推拿艾灸志愿服务、深入农田耕种、拍摄文旅宣传视频等方式,为当地村民送去关怀与知识,发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将目光聚焦乡村留守儿童,在婺源县江湾镇荷田村“童伴之家”开展中医文化主题活动以及防溺水安全教育。

首先,实践队员们精心策划了防溺水安全课堂。他们巧妙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溺水的危险性和常见隐患,并穿插趣味十足的互动问答,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实践队精心设计了中医文化体验环节。队员们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医的奥妙,并着重带领他们动手动脑,学习改善儿童脾胃的简易穴位按摩操和有趣的五禽戏。临近活动结束,队员们主动融入孩子们中间,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拍球声、欢笑声、加油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整个场地被纯粹的快乐所包围。

“岐黄薪火 健康成长”活动,成功地将象征中医药精髓的“种子”,精准地播撒、持续地滋养于荷田村的土壤之中。实践队以专业与爱心为盾,切实守护了乡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基线;同时,以寓教于乐为犁,深耕厚植,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精心播撒了中医药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希望之种。
“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队员们走进荷田村,脱下鞋袜,挽起裤脚,走下农田,亲身参与村民的日常插秧劳作,在泥土芬芳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间实践课”。

活动中,队员们从最初的生疏笨拙、手足无措,到在村民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技巧,变得熟能生巧。经过近两小时的辛勤劳作,一片一亩见方的水田被整齐地插上了嫩绿的秧苗。教授大家插秧的荷田村老奶奶赞许道:“你们这些年轻人能主动下到田里来,就比90%的城里娃强咯!”
此次短暂却深刻的体验,不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更深刻理解了农事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他们期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此类实践活动,将“知农、爱农、为农”的理念融入学习和生活,用实际行动服务乡村。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基层群众健康,“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富有专业特色的“送医入乡”志愿服务活动。

十指送暖祛痛,香囊本草润乡。为切实服务村民健康,实践队依托专业优势,深入农户家中开展推拿服务。针对长期劳作引发的颈肩腰腿痛等普遍问题,队员们凭借娴熟手法进行调理,帮助村民缓解疼痛、疏通经络。同时,队员们精心准备了自制驱蚊防疫的中药香囊赠予村民。此外,队员们特别选取婺源皇菊、覆盆子、山蜡梅等本地常见草药,借助生动的海报与身边案例普及中医药知识方面,让原本艰深的中医药知识变得贴近生活。

匠心蕴含温情,药香守护安康。实践队队员们以手工制作艾草锤、中药枕、酸梅汤等养生制品为载体,让传统医学智慧浸润乡村生活。实践队员严谨遵循古法工艺:揉捻艾绒制成活血通络的养生锤,称量决明子、薰衣草等中药材填充枕头,依时节调配乌梅、山楂熬煮消暑汤饮。本次制作中医制品以及熬制的酸梅汤已全部赠予村中老人与留守儿童。
艾火点亮乡村,岐黄惠农生香。为更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村民,傍晚,实践队在荷田村居民委员会开设中医惠民服务点。实践队员分组展开服务,医疗组为村民施行艾灸疗法,针对腰腿疼痛重点施灸关元等穴位,获得村民一致好评,并强烈要求再次进行艾灸活动。后勤组为正在乘凉的村民发放中药养生锤与时令酸梅汤,并讲解其作用,获得村民连连称赞。据统计,两晚实践队共发放中药养生锤30余个,服务村民超50人次。
此次“送医入乡”活动将传统中医推拿、艾灸等直接带到村民家门口,让基层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
为精准捕捉乡村振兴脉搏,“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通过“村委对话-古建溯源-民宿沉浸”三步走调研法,系统梳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并拍摄乡村主题宣传片。

在荷田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实践学生李俊铭向队员们系统阐述本村生态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现状。队员们通过结构化访谈与数据采集,重点记录荷塘生态容量、古建筑群保护等级等核心信息,并针对特色产业培育路径进行深度问询。随后,实践队在李俊铭引导下开展古建筑踏勘。通过走访文昌阁、徽派古建筑群等,队员们逐渐了解到古人的独特营造智慧。终站聚焦民宿产业痛点,调研组走访“婺荷山居”等代表性经营民宿,通过询问淡旺季分别的空置率、人力成本占比等关键指标,发现荷田村受限于区位交通条件与品牌曝光的不足,优质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客流量。
为深挖红色记忆,筑牢青年信仰之基,“婺本清源”社会实践队踏上了追寻初心之旅,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纪律教育课”为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践团师生带着精心准备的手工中药制品和求知若渴的心情,走进老党员方烈生同志简朴却整洁的家。在师生们围坐其间的轻松氛围中,方烈生打开了话匣子。他抚摸着珍藏的相册和老物件,深情回溯起四十多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饱含真情实感的朴素叙述。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上门倾听”的形式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和震撼,老党员的讲述让抽象的“信仰”变得具体可感。而随后紧扣实践的廉洁党课,则像一剂及时的“清醒剂”和“指南针”,为他们的大学之旅提供了清晰的纪律标尺和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