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理念赋能:多维层面树立培育职业教育新质人才观
要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校企合作、微观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维度树立培育职业教育新质人才观,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成长的坚实基础。
其一,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需要构建一个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中国特色育人体系,明确界定三者之间的职责与角色定位,充分激发三者的协同增效作用;积极推进三维协同运作机制的构建,确保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顺畅交流与资源共享;坚决执行并不断完善监督反馈体系,降低三维协同过程中的冲突与障碍,依据发展成果的反馈持续优化运作机制,进而形成科技、人才、教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
其二,从中观层面来看,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要积极作为。为全面挖掘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中的提纲挈领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锻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基地,更是孕育新兴人才力量的摇篮,对我国构建技术强国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政府应积极推动建设我国的高层次学徒制度,引导企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学徒岗位比例,从而为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合作内容。鼓励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主动牵头,成立职业教育联合体,通过实体化运作的方式,促进校企之间真正地协同发展。最后,职业院校应当积极拓展办学形式,主动与优质企业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利用技术优势助力企业成长,通过整合顶尖科技资源,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孕育新兴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其三,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院校应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作为。首先,职业院校应着重加强“双师型”与“双导师”师资队伍的构建。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并实施岗位轮换策略,增强教师流动性。同时,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师资之间的互聘及共同培训,以此构建全新的校内外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其次,职业院校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材,确保其与时俱进。为此,需要定期审视和更新教学标准,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将新兴工艺、技术和行业案例融入日常教学,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此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亦需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产业需求。最后,职业院校应推行学分与技能双轨制的管理模式,大力倡导学生投身于技能竞赛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致力于通过构建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念,以加速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新智赋能:产教融合认证培育新质人才
新质人才与传统技能人才区别显著,他们并非依赖于机械性体力劳动。这类人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心态成长,具备高度自律学习能力。他们乐于激发自身更高层次的意志力量,重新认识和改造外界,建立适应科技变革和产业转型的全新知识体系。新质人才拥有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来新问题的能力,凭借开拓精神和跨界学习能力,他们展现出与时代共进的行动力和预测未来的新质学习力。而新质人才的培育需要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并构建以“新质”为核心的人才梯队整体发展格局。
1.职业院校携手产业合作,加强新技能实训
培养新质人才需要依托数智技术赋能和产教融合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为加快适应新兴产业、前沿科技的快速演进,要清晰新质人才所需的必备技能;产教双方应协力搭建与制定实训课程体系与技能发展纲要,鼓励校外合作,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共同制定与完善教学计划。产教合作将理论带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实现学校教学与实践任务的有机融合,借助高校、专家、政府等相关人员的培育指导,提高育人质量。鼓励学生深入工作现实场景学习,如观摩工作流程与模拟实训等,以便日后将所学技能更加熟练地应用于工作当中。
目前,很多职业学院正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这一进程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加快储备人才资源推进区域数智发展,天津职业大学与本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共同打造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新范式;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公司共创“ICT”学院,以共育为核心开展学生个性化与进阶式学习,以高规格人才契合ICT产业链需求,以“课证协生”的新范式将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互嵌互通。
2.实施“技能银行”策略,确保新技能的持续提升
在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体将掌握多种专业技能。通过将这些技能整合为个性化技能集,并在不同场景中灵活运用,个体将能在群体中独具优势。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习得特殊技能后,经考核成功,即获得一枚技能徽章储入“技能银行”。当认证被企业认可后,这些徽章可以随时间推移储蓄起来,增加个体职业竞争力,同时获得市场认可的证书,增加个体价值,助力职业道路取得进步。
三、新业态赋能:职业教育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新业态赋能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前进方向,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及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发展新业态是产业深刻调整的核心要义,其发展依赖于以下三个关键“驱动”。
1.创新驱动,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人为本”构筑大规模、高质量和多领域的人才储备。加快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企业联合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大众化的数智资源供给与学习平台;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发展要求和推动数智经济发展的丰裕广阔的技能人力资源储蓄池。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当下,开展战略性、全局性规划,持续推进“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的现实矛盾和短期梗阻;同时,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理论研究创新,支持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员工、科研人员攻克难题难点。
2.合力驱动,深化职业教育服务三大产业融汇渗透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持续助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孕育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态势。加快整合和挖掘农业新生产要素,培育“数智农场”“农村电商”“数商兴农”等农业数智化新业态,新范式。重点推进工业尤其是实体制造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航天航空、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的“中国制造与智造”水平。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服务业为重要抓手,实现三大产业以及各个细分部门有效粘接和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在促进产业链延伸与增值、产品生产高品质化、供给柔性化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赋能效应。因此,职业教育应当重点把握在新业态下,技能与人才资源的交叉组合与融合裂变,为现代服务业领域持续稳健发展作出贡献。
3.耦合驱动,加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互助协作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快构建“产教共同体”,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如政府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及工匠精神在培育学生素养的突出作用、发挥院校精神助力企业发展的滋养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提升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积极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良性协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开设契合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相关专业,关注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靠校内外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助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新职业教育布局,为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提供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在法制层面明确职业教育利益共同体之间的权责利,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商的董事会或协会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节选自《职教论坛》2024年第3期)
来源:高职观察。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