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加强专业群共生单元的构建
推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需持续强化作为主体共生交互性特征明显的共生单元构建。一是厘清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专业群建设中要明确不同专业在专业群中的角色定位,强调每个专业在整体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避免重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建立健全专业群专业调整机制,适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群各专业进行调整,遴选替换不符合专业群发展的部分专业。二是构建长效机制,畅通专业交流合作。不断推动跨专业交流与合作,建立跨专业交流机制,促使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如举办跨专业研讨会、项目竞赛等活动,鼓励跨专业团队的合作,从而实现专业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互补。同时,需要科学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跨专业课程,让学生能够跨不同领域,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有助于打破传统专业边界,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职业需求。此外,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不同专业提供共享的教育资源、实验设备、研究机会,促进资源互通共享,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专业群建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 厘清专业群的共生逻辑
清晰的共生逻辑是专业群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制定和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内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通过共生模式形成更具体的组群逻辑,形成更具有竞争力和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以实现专业群内各要素的最大化效益。一是明确专业群的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扎实对区域产业发展进行扎实调研和产业分析,了解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群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何种类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哪些产业的发展等。制定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的优势和特点,确保每个专业都能在整体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和定位。二是厘清专业群的组群逻辑。组群逻辑的选择要依据学科专业发展、产业链、岗位群及学校总体办学定位。专业群建设的初衷是促进各专业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效应。在专业群中形成更具体的组群逻辑,需要明确不同专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关键在于确定每个专业在整体合作中的角色,并明确各专业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合作方式。三是优化专业群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积极构建灵活的专业群管理及其运行组织结构,如设立横向偏平专业群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不同专业的合作事务,促进跨专业交流与合作。此外,还应明确专业群各专业合作的具体流程,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合作能够高效进行。如创新设立在线平台,用于专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讨论。
三、 营造开放的专业群共生环境
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与内外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营造开放的共生环境是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保障。以开放共享为专业群建设理念,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指引,积极构建专业群内外部发展环境,通过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和畅通开放式办学机制,全面驱动专业群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 建立健全专业群内环境和外环境“双循环”机制
内环境是指专业群面对的校内环境,外环境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环境。建立健全内外环境“双循环”机制是共生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遵循。该机制旨在促进专业群与校内外各方之间的持续互动,确保专业群的发展与内外环境相互促进、相互适应。一是全面审视专业群内环境的建设。在校内,专业群应与其他相关专业、学院等紧密合作,构建校内专业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使专业群各专业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等,减少资源浪费,提升整体教学效率。积极引导专业群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联合开展项目,以推动专业群教育教学效果整体进步。二是注重专业群与外环境的紧密结合。专业群应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等外部环境紧密结合,对接外部需求,实现内外部的双向互动。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实际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要求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有针对性地融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专业群还应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实际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建立健全专业群内外环境“双循环”机制,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沟通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内外环境的沟通协调工作。如定期召开会议、座谈会等形式,促进校内外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还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健全内外环境“双循环”机制有助于促进专业群的发展和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通过内外环境的双向互动,专业群可以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构建“双融”机制,彰显高职院校专业群高水平特性
构建“双融”机制,即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是在共生理论框架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同于普通专业群建设,其要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性,应与产业需求、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特色与优势。一是夯实并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的无缝衔接。专业群通过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以联合开展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构建混合型师资队伍,吸纳合作行业企业人才为学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和培训。二是创新务实推进科教融汇。科教融汇倡导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群建设深入探索实施科教融汇模式,将有力提高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水平和实力,使专业群建设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建立健全专业群师生参与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奖励机制,鼓励专业群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应用。不断优化科研基地、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支持。同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和产业中,增加产业界与学校的互动。
3. 畅通外向性开放式办学机制
聚焦产业链、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动态调整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其相关教学模式,畅通外向性开放式办学机制是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外向性开放式办学机制旨在让专业群建设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一是紧跟产业链和岗位群动态调整专业群课程设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在组群时一般会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来作为群共享课程,其课程体系构建遵循专业群组群逻辑,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机制有待优化。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和岗位群也在不断演变。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应保持高度敏感性,及时了解产业链中的最新变化和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群专业结构和专业群课程设置。二是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持续深度开展并实施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定期沟通和交流,使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动态,驱动专业群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环节,进而提高专业群建设成效。三是建立学校内部的协调机制,确保不同专业间的合作顺畅进行,避免信息孤岛和教育教学资源浪费。通过与产业链、岗位群的互动,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及灵活调整专业组合和教学模式,使专业群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四、 持续提高专业群治理水平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内外部治理机制优化是专业群专业间协同合作和高效运行的保障。专业群治理机制的优化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沟通流程。一是健全专业群运行管理组织结构。受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影响,已有的学校组织结构严重制约专业群建设及其内部的协作和合作。共生理论倡导专业群专业间协同发展,基于此探索建立灵活、扁平化专业群管理组织结构,能够减少决策层级,促进不同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优化专业群建设决策机制。“以群建院、以院建群、院群分散”是当前专业群在组群过程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专业群建设中,专业群专业管理可能会涉及不同二级学院(系部),在面临专业设置、课程调整、合作规划等具体工作中需要协调多方进行,决策流程及其效率较低。为简化决策流程和提高决策的时效性,需构建矩阵式决策机制,即成立多部门跨专业的决策委员会,由各教辅部门及专业代表共同参与决策,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三是加强沟通与协调机制。专业群内部的信息流动和协作需要一个有效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如定期会议、在线平台等,以便各专业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和经验。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专业群内部的资源协调和合作事宜。四是夯实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从立项到终期验收,建设周期和时间跨度比较长,通过夯实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才能确保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财务保障机制、教师培训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的关键是财务保障。专业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这需要建立合理的财务保障机制,确保专业群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资金预算安排规划中要优先考虑安排专业群建设资金,这既是专业群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相关财政资金专款专用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还需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包括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等。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创新建立政策对接和支持机制,以确保专业群建设能够在政策支持下顺利进行。(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0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