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的模式构建和实施路径

发布日期:2024-10-15    浏览次数:

一、职业本科“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模式构建

(一)总体思路

构建职业本科“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模式要遵循多重逻辑,一是要遵循类型逻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的革新,促进职业本科在类型教育中的特色彰显与价值提升。二是要遵循层次逻辑,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实现职业本科在质量上的跨越式发展。三是要遵循产业逻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要遵循育人逻辑,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搭建科研平台、引入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良性循环,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创新动力。为实现上述目标,需构建以“政校企、产学研、德术行”为核心的协同机制。在此框架下,探索并实施“以德塑行、以岗定课、以证助岗、以赛提能、以研导教、以创育尖”的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推进岗课融合、课赛融通、赛证一体、证创衔接、创研共生,有效延伸教育生态链、精准对接服务产业链、优化构建人才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价值链。

(二)协同机制

一是政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打造产教融合联盟和行业共同体、产教融合型高校,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创新服务、创业服务为一体的校企融合育人实体,破解职业教育供给侧(即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需求侧(即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政校行企应共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构建对接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和课程集群,发挥政校企协同优势[9]。具体而言,构建一个涵盖多节点(不同合作领域)、多方位(全面覆盖教育链与产业链)、多途径(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多层次(从基础教育到高层次人才培养)、多主体(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多形态(包括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等多种教育模式)的共商、共建、共享育人机制与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二是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界与职业本科高校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创业学院等创新型教育机构,集聚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人才汇聚及技术创新的综合优势,围绕职业岗位体系、专业课程集群、技术研发平台、应用转化渠道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职业资质认证(包括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规范)展开深度合作。推动岗位需求变化与课程设置的动态匹配、竞赛机制与课程体系的相互促进、证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以及它们之间基于实践反馈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三是德术行协同。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关于“大国工匠”的培育目标及其实现路径,职业本科需深入探索其内涵特质与培养策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艺双馨”与“知行合一”的精髓,结合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敬业乐群”与“做学合一”理念,以及何清儒先生提出的“工读合作”模式,职业本科应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理论深度融合,构建一种集道德情操、专业技能与职业行为规范于一体的综合育人模式。

(三)模式构建

通过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产学研”教育资源,并嵌入职业本科院校“德术行”相统一的教育机制,创新性地构建了“岗课赛证创研”人才培养新范式。

一是以德塑行。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思政导师、企业导师、专业导师”三位一体立德树人导师团队,推进“文化育人、劳动育人、实践育人”,实施“知识+技能+思政”多元考核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厚德精术、知行合一”的大国工匠特质的形成。

二是以岗定课。以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群为主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设置职业本科专业,校企共建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基石、专业核心课程为核心、专业实践课程为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以“通识教育课程拓宽视野,创新实践课程激发潜能”为两翼,并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和工匠精神培育。为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需配套设计与之高度契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多元化学习路径及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三是以证助岗。职业本科要依据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在1+X证书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2+X”(2=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X=其他各类资格证书)证书体系,形成逻辑清晰的“在岗培养、工学交替、岗证融通”标准化人才培养路径。首先,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开发与职业本科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教材和教学资源,构建集“学、培、考、证”于一体的职场情境模拟平台,建立“双师多能”的教学团队。其次,建立职业生涯发展中心。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职业认知探索、职业潜质评估、职业生涯决策,引导学生根据性格特征、职业兴趣、学习能力及行动能力等,选择符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最后,优化职业本科学位评定、专业建设、专家咨询、技能证书评审及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的职能与运作机制。确保利益相关方(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学生等)能够深度参与证书的培训、质量、注册、发放管理以及优化改进,共同推动“持证上岗、以证助岗”目标的实现,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四是以赛提能。创新“教赛结合、以赛促用、赛创结合、创研促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创建校级大赛,参加省级比赛,并力争在全国乃至国际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竞赛机制。将竞赛技能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拟职业技能竞赛的真实场景、标准流程与模块化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技术技能等,促进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素养与实战能力的深度融合与提升。推动校企共办地域性行业技能竞赛,为职业本科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技能展示与切磋平台,进一步拓宽职业本科的技能培养边界与影响力。

五是以研导教。教学研究与专业应用研究能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有鉴于此,职业本科院校应明确并制定“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促进教师科研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双重提升,发挥其作为“创新引领者”的作用。职业本科院校应主动搭建应用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和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实现教研融合。企业应主动吸纳职业本科院校的优秀教师和科研力量加入其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团队,聚焦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并将研发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教学实践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六是以创育尖。职业本科将培养“三高”技术技能人才视为“育尖”。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政校企等利益相关方深度合作的生态系统,协同推进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例如,校企共建“工作室+项目团队”“研究室+项目团队”“教研室+项目团队”等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模式,这些模式强调团队合作与跨界融合,旨在通过真实或模拟的项目实践,使师生在经济收益与能力提升两方面均获得显著成效,进而培育出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卓越技术技能的拔尖人才。

二、职业本科“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加强顶层设计

鉴于各利益相关者诉求不同,在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过程中常伴随互动与博弈。为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面而系统的政策框架与制度体系,通过拨付专项建设资金、采取专项税收优惠、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措施,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赋予相关利益主体改革创新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物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岗课赛证创研”制度体系。职业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是“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的主要实施者,两者应在政府统筹下共同承担建设方案的规划、日常管理的执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载体的创新探索、融合育人的协同推进等职责。为提升治理效能,可探索建立理事会、管委会、联席会议等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商,精准把握“岗课赛证创研”的融合深度与广度,力求实现一体化设计的最优化与帕累托改进。

(二)校企协同发力,纵深推进创新创业

职业本科学校要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使命,着眼实践层面的技术应用创新、生产工艺流程革新、技术默会知识转化,形成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文化。行业企业要搭建以技术应用、技术优化、技术默会、工艺迭代等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企协同发力,推动创新创业社团、学院、孵化园及服务大厅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建设,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其有效性与影响力。此外,要不断提升职业本科学校教师的技术攻关、创新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要鼓励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到职业本科学校担任企业导师,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形成由创新创业资源、要素、能力及人才构成的完整供应链条。

(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产业学院

职业本科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育、就业共担、双创共促、科教并举”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必由之路。现代产业学院需创新性地整合职业本科学校、地方政府、产业优势资源、行业、企业及协会力量等,共同构建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实体性学院,实现产学研创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此外,校企应共建应用型科研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与职业本科学校师生共享共研,以实际科技研发与开发项目,实现“研创”育人。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企业技术能手工作室、企业工匠工作室等,制定企业导师到校机制,为师生提供与业界精英直接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提升“研创”育人质量与效率。

(四)构建科研共同体,反哺岗课赛证创

采取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构建职业本科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和“科教创”共同体。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科研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通过提升科研水平,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要打通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的壁垒,构建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的科研共同体,形成完整的科研创新、科研供给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科教融汇链条。通过与政府联合、与行业协作、与企业合作,搭建集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一体的科研共同体,提升多元主体科研合作的深度、科研服务的广度、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各方携手完成科研任务,产出一批具有创新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竞赛过程、创新创业过程,促进科研与课程、竞赛、证书、创新创业的互动,实现“岗课赛证创研”融合育人各要素的互动互补,形成科教融汇新格局。(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18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