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翼”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典型特征与运行机制

发布日期:2025-03-06    浏览次数: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典型特征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基于实践需求与政策需求产生的新型产教融合组织,产教融合实践所预期的产教共融、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要求,以及产教融合政策所强调的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协同发力的期望,赋予了市域产教联合体新使命。因此,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多元协作、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呈现出区域性、开放性、生态性、复杂性等鲜明的组织特征。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政策引导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前提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多元跨界组织。目前,市域产教联合体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调动各主体尤其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如何构建真正有效、协同各方的可持续合作框架。其中,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必不可少。因而,在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中,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是首要前提。

一是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高位统筹。地方政府要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战略规划、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设联结起来,整体推进。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增进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和跨界合作,构建区域联动的“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发展机制。同时,全面研判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发展逻辑,形成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上位指导。二是需要细化地方政府的执行举措。从政策视角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虽已描绘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蓝图,但相关政策举措还较为宏观,尚停留在框架性的设计层面。地方政府应在全面梳理、系统分析现有建设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市级层面的财政、税费、土地、信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与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鼓励各方主体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上先试先行,率先突破体制“藩篱”,剔除阻碍产教深度融合的门槛障碍,形成制度供给充分,多元主体聚合共生、充满活力的良好生态。三是需要突出地方政府的区位优势。市域产教联合体将市域作为行动单位,因此,地方政府要分析市域范围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供需状态、产业经济的优势特色、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而实施契合区位特色的产教联合体发展规划,进一步破除产教联合体发展的空间障碍,促进产教联合体在市域层面“落地生根”。

(二)组织治理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由多种产教要素与产教资源整合而成的产教系统,其建设的理想形态是将分属于不同系统的产教主体凝聚成共生性的实体组织。这意味着,不仅需要在宏观层次建立多元治理的组织架构,更要维持微观层次上主体间的动态张力。因此,完善的组织治理机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

一是更新治理理念。相较于以往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外部,即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区域属性与多元协同。因此,需要对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整体思维优化市域职业教育及产教联合体的治理,全面调动各方主体深度参与。二是成立治理机构。地方政府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负有主导责任。成立由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扁平化、网络化理事会,制定规范和保障主体行为、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与长效化合作机制的联合体章程,可以最大限度遏制产教主体间的投机行为,减少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形成产权清晰、组织完备、共建共管、相互制衡的治理模式。三是明确治理职能。明确各产教主体在联合体内的职责权限是解决“形式虚化”“推诿扯皮”现象的关键之举。其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在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引领力、服务力、统筹力和协调力,强化对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制度供给,创设联合体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发挥主体责任,立足区域产业群优化特色专业群,围绕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共建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的产业学院与实训平台,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行业协会要发挥监督指导责任,协调产教需求,调配产教资源,链接产教合作,维系产教关系。四是优化治理工具。地方政府要不断创新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金的投入,探索区域社会力量支持产教联合体发展的新机制,推动产教联合体组织形态的新发展。

(三)产教嵌入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核心

市域产教联合体既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选择,也是助推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主体,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亦承担着育人与生产的双重职能。从本质上看,产教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实际上是高度社会化的嵌入关系。

一是认知嵌入。认知嵌入是引领产教联合体聚合的心智过程。产教联合体内的主体要通过合作谈判、制定及出台融合细则,在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共识,消弭主体间认知上的分化与差异,树立相对统一的目标取向与价值取向。二是关系嵌入。关系嵌入是维系产教联合体张力的浸润过程。产教联合体通过共建共享“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互聘互用的用人机制,既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其他成员单位的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也支持行业企业聘请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产品研发、工艺革新、制度建设等工作,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三是资源嵌入。资源嵌入是产教联合体实现生态化转型的融合过程。产教联合体通过共建资源一体化共享平台,充分盘活多元主体的资源储备,加速联合体内资源互换过程,打通主体间的资源壁垒,形成产教资源“1+1>2”的聚集效应,深化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共进。四是行动嵌入。行动嵌入是实现产教联合体功能的落地过程。在认知嵌入、关系嵌入、资源嵌入的基础上,产教联合体形成主体间的自觉认同,构建内生性、系统性的协同行动框架,多元主体从松散联结走向产教联合的命运共同体。

(四)利益共享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关键

市域产教联合体存续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平衡有效的主体间利益联结方式与共享机制。产教主体间的利益共享会增强产教联合体的聚合性和持续性,从而促使产教融合落地落实。因而,在多元异质主体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生思维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的关系纽带,也是市域产教联合体顺畅运行的逻辑起点。为此,要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内不同类型的产教主体进行分析,明确各自的权益诉求,在尊重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构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是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是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能力。企业的利益诉求在于获取适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最新的技术,提升企业员工能力,增强企业的合作收益。行业的利益诉求在于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优化业内企业布局,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在明确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要确立以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多方受益的利益驱动机制。二是增进利益耦合。地方政府要及时引导职业院校跟踪行业企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发展,对接区域经济布局与人才聚集格局,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设置的吻合度,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找到彼此的利益共同点,加强产教融合的契合度。三是完善利益补偿。参与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行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往往付出较多的人力成本、设备成本、资产成本与岗位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直接生产的效益。地方政府要构建行业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尤其是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如制定结构性减税政策、建立优秀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表彰制度等,降低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门槛。四是优化利益协调。为了避免产教联合体内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要依托理事会畅通利益调节机制,增进产教多方交流渠道,化解产教利益摩擦,保障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稳定性。

(五)绩效评价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保障

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性与发展性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情况与产出情况进行动态评价,是维持产教主体参与联合体建设活跃度与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其中,对政府而言,各级政府不仅要将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纳入产业园区工作考核指标和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还要将其作为考核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对真抓实干的地方政府及其成员给予表扬激励,对工作不力的政府及其成员给予问责劝勉。对职业院校而言,要建立信息采集平台对产教联合体的投入和共建情况进行监测,并将其结果作为遴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地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对企业而言,则需要对参与联合体建设的支持及合作情况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评价,对参与较好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

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评价指标来看,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特色创新五个方面。一是对组织架构进行评价。主要考察产教联合体组织机构、治理模式、管理制度、人员聘用、运营决策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对共建共享进行评价。主要考察联合体内各类主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或职工培训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主要考察联合体内各主体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协同育人、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分段培养或贯通式培养学生等方面的情况。四是对服务发展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共性服务平台、协同技术攻关、合作开展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情况。五是对特色创新进行评价。主要考察联合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制度建设及运行机制上的改革创新、促进本地区行业发展的实效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评价进一步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注点转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上来,真正实现以评价促发展。(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5年第1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许悦,宋洁。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