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打造之“金课”: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适应性的提升路径

发布日期:2025-03-06    浏览次数:

当前职业教育在课程取向方面存在一定的工具性和价值性失衡,在技术变革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往往侧重考虑对技术的“单向度适应”,由此在课程中就导致对技术的“被动适应”。为扭转这一局面,增强课程与工作技术技能需要的契合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增强适应性的关键核心环节与底层逻辑。职业教育课程价值要进行从“技能训练”到“全人发展”的转变,课程内容也需和工作世界相吻合。

一、发展“全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我国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可表现为培养人的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养等。因此,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确立在学生本体之上,即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人。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不忘初心、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底层逻辑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训练”的局限,以“全人发展”作为育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此,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仅要紧密对接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以此实现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多元发展。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内容应紧密联系岗位实际需要,保持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并以“做中学”和项目导向,确保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此外,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创新思维的学习和内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行为准则,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形成一个既注重专业技能又兼顾综合素养提升的内容体系。

总之,职业教育要以“全人发展”为旨归,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出既符合当前市场需要又满足未来发展趋势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聚焦“对话”,内容选择面向现实工作世界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遵循工作世界逻辑,重塑以工作世界为核心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以帮助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过渡,从而构筑现代化课程内容。工作世界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首要原则。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来源于产业需求,产业的生产要素变革又督促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教材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载体,其内容应与当下的工作世界相契合,积极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来应对工作世界的变化。

在课程内容层面,现象—诠释学聚焦于学习者学习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倡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回归生活世界。派纳认为课程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个体和他人的复杂对话和交流中产生的,以“对话”作为所追求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的课程活动的实施者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对话”也将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产生。基于“对话”,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更好的学习课程知识,并了解现实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察觉其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总之,要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应,就要基于工作世界的需要来进行预判和调整,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世界的互通。以此,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岗位工作内容的契合,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平衡。

三、遵照“规律”,内容组织对应技术知识转化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规避以理论知识学习为旨趣的课程内容建构机制,摒弃“科学知识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逻辑,在内容的组织上,应充分认识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之间的“螺旋循环”转化规律。这意味着,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技术原理的讲解上,而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对应技术知识的转化规律。第一,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技术知识体系。第二,强调技术实践性,以项目式学习方式为主,将学习场景对接真实工作场景,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技术原理、锻炼技术实践能力。第三,及时更新知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以适应技术的变革。第四,整合跨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以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弥合产业技术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

四、坚守“导向”,内容设计兼重软硬技能培养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技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会多元化,在现实情况下,岗位工作内容并不与人技关系一一对应,即人技关系存在共时性的特征,这也需要综合能力的嵌入。因此,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当中,并不能基于某一种人技关系培养单一、特定的能力,而是要兼顾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可归纳为软硬技能的培养。软技能可以是工作的方法、态度、文化认同等,硬技能可以是动手操作、使用技术的能力。

当前数智化时代,会涌现大量新型岗位,这就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胜任,但传统岗位的淘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还需大量基础性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使用技术人工物的人不可取代,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兼顾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紧跟技术前沿,强化硬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培养大国工匠。

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32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