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是全国“两会”的主角。“职教新语”微信公众号搜集整理了来自职业学校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2025年全国“两会”发出的职教声音,供参考。
一、全国人大代表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建议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研发中心、产业学院等,校企共同投入资产、共享收益,确保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教授邱宁宏:建议设立涉农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提高涉农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趋势,及时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因地制宜探索涉农专业定向培养和定岗就业机制,鼓励更多人才扎根乡村、服务基层。
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劲松: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创新要与头部企业沟通协作,建立产学研“握手”通道,共同搭建好“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平台;争取发挥职业教育体系优势,做好更多的示范性、标杆性项目,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4、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建议加大技工教育投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促进其知识技能与技术迭代相适应,切实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高技能人才晋升通道,让“学技术”成为令更多青年人骄傲的一种选择。
5、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罗丹: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也要培育服务一流产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在立德树人方面,要让年轻人读懂这个时代,树立宏大志向,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6、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党总支书记马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多元实践路径。有的职业院校与当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工厂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线上完成从图纸设计到成品装配的全流程实践;有的学校与新能源企业联合开发“双元制”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革新始终保持同频共振。这种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传统教育中的“学用脱节”难题,更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7、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王红军: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做扎实,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适时全面细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先进技术、工艺、企业标准等引入课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扎实有用的专业技能,实现学生所学与行业企业应用无缝对接。
8、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职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更要通过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建议各地尽快出台和落实产教融合的实施细则,提高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二、全国政协委员
1、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在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的联组会上,我围绕“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从实施校企协同思政育人、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实施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三个方面作了汇报。
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广东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尤其是在信息化、智慧化能力建设方面。在“双师型”教师评定中,为了让在职教师少跑腿、认证更便捷,广东构建了全省“双师型”教师评价网络系统。
3、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董事长拜文汇: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学校需抓住三个要点:一是建立“融合”机制,学校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每年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二是把生产项目“搬进”校园,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产品生产全流程等方式,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零时差”。三是打造“人才精准供给”模式,推行“企业下单、学校接单”的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企业直接参与招生面试、课程设计、考核录用。
4、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佘德聪:推进大湾区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与内地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本科建设。
来源:职教新语。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