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发布日期:2025-05-23    浏览次数:

一、坚守人才培养中心,保障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院校育人工作相辅相成

首先,厘清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逻辑。各主体应充分认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逻辑,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多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各主体应将人才培养置于突出位置,成立人才培养工作小组,明确各方育人职责,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其次,提升各主体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落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相关要求,推动政、校、企各主体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一是政府层面,应明确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结合地方实际完善相关实施细则,确保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主体能够享受相关政策。二是院校层面,应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载体加强育人平台建设,根据市域产业形态及其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强行业协作,深化校企合作,整合市域层面内已有职教集团、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等产学研平台,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方面的功能,提升育人平台能级。三是企业层面,应将人才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将自身需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机结合,为自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最后,理顺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日常工作的关系。一方面,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应将各项建设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将校内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绩效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通过整体设计、目标导向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工作,一体化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任务融入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环节。另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行业企业应秉持“人才是第一发展资源”的理念,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市域职普融通,构建本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市域产教联合体能够高效统筹市域教育资源,为职普融通提供新思路。对此,应加强市域各阶段教育、各类型学校的协同合作,打破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自为政的格局,重塑本土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育体系,构建健康良性的市域教育发展生态。

首先,做优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推动职业院校深度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应建立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常态化交流的机制,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加深中小学生的职业认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初步职业认知活动,在初中阶段选拔有技能特长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培养,在高中阶段广泛开展专业宣传活动,营造“技能强市”的社会氛围。

其次,延伸一体化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探索市域“中职、高职、本科一贯制”培养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要承担起市域全生命周期培育的重要使命,不断扩大中高本贯通培养范围,积极引导市域内各类院校一体化设计并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要贯通职教培养学制。对于培养周期较长、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依托联合体的平台优势,尝试构建“中职—高职—职本”等不同形式的贯通培养学制。二要畅通职本衔接。针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畅等问题,应引导院校根据区域实际优化职本衔接,构建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市域立交桥”,并加强市域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三要强化“回炉”培训,巩固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地位。应加强统筹,创新本科院校学生“回炉”接受职业教育等制度,拓展职业教育育人范畴,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支持。

最后,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同体系。应提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性,贯通人才培养链,构建“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水平。一是加大市域公益培训支持力度。针对市域产业特点,扩大市民公益培训受益面,开展新质生产力等培训,提升区域普惠性人力资本,发挥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加大市域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健全面向广大市民的招生与培训体系,积极面向低学历群体、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各群体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托底。三是加大市域企业培训扶助力度。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学习、继续深造的机会,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教学和生产实践,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推进市域产教对接,完善人才培养的地方供需对接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应聚焦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个体能力与岗位需求、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等关键环节,实现市域产教精准对接。

首先,强化专产沟通,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同的办学机制。应秉持校地联动、“一校一策”、校内统筹等原则,提升院校专业建设与市域重点产业的匹配度。一是校地联动,因地制宜优化市域专业布局。根据市域发展实际,将专业分为重点建设、改造升级、限制撤销三大类,引导院校培育契合市域产业特色的专业。二是“一校一策”,激发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在潜能。建设院校通常包括多所院校,其中一所高职院校作为牵头院校,区域内本科院校、其他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学校)为共建单位。为此,应以“一校一策”推动市域专业建设,引导各院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做强特色专业,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三是校内统筹,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应突出主打专业建设,引导校内各专业在“一校一策”基础上明确发展定位,通过参与联合体建设寻找新的增长点。各专业应积极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完善区域产业链,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其次,加强人岗匹配,建立个体能力与岗位需求相衔接的教学机制。应确保学生在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为此,需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工作岗位与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一是推进教材内容与岗位标准的衔接。应引导职业院校将产业先进技术、产业发展需求融入课程设置,依托优势特色课程,促进课程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发挥课程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二是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应推动职业院校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逻辑”转向“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将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在教学方法上,应以行动为导向,创设真实职业情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确保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三是推动工作岗位与顶岗实习的衔接。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统筹学生实习工作,将顶岗实习管理纳入重点建设内容。

最后,强化信息对接,完善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相衔接的沟通机制。应完善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发布相关清单、市场需求、专业布局等信息,推进产教主体的资源信息共享。为加强各建设主体的协同,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加强应用现代数智技术,推动主体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一是完善市域产教数据的全面生成。应由市域数据局统筹,以数据技术为核心,秉持科学、全面、精准的原则生成数据。通过整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商、财政、税务、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数据,全面展示市域产教发展全貌;精准分析数据,选取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创业等数据,以及企业招聘需求、发展规划等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推动市域产教数据的系统共享。应搭建数据平台,确保各主体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完善技术需求清单、人才需求清单、就业岗位清单,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转型升级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信息透明机制,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推动市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建设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政策资讯、企业需求、培训资源、技术服务等信息,拓展产学研协同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强化市域产教数据的科学运用。应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关注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起薪等数据,提升人才培养成效评估的科学性,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各建设主体应开展市域调研,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市情分析。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产教信息沟通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需平衡。

四、加强市域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责权利清晰的育人分工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应以共建共享作为基本理念,聚焦利益分配、责任分工、目标考核等关键环节,推进各主体协作共建,通过建立责权利清单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首先,在利益分配上,以共赢机制凝聚思想基础。应全面梳理政府、企业、院校等主体对人才培养的诉求。一是提升本地就业率,服务区域发展。政府应重点关注人才的本土化培养与留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明确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本地就业率等三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此,政府应积极完善就业体系,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行业企业等应及时发布就业相关信息。应将本地就业情况作为人才培养成效的核心考核指标,强化对院校、地方人社部门的考核,为区域人才战略提供支撑。同时,需设置科学指标,动态监测本地就业率,夯实本地就业工作的行动基础。二是降低培训成本,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层面应重点关注低成本招聘与高质量员工培训。要为市域企业定制所需员工与企业培训,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三是提高就业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声誉。应聚焦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

其次,在责任分工上,以清单化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应构建“政府统筹—院校主体—企业主导”的责任体系,推动区域产业链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政府统筹作用。纵向上,需协调“央—地”关系,确保国家政策在市域层面落地;横向上,应发挥政府与市场双主体作用,构建合作型关系。地方政府作为统筹方,应推动重大产教项目落地,通过风险把控与机会创造,加强区域新兴产业的人才培育统筹。二是突出院校主体作用。应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育教学过程实施等环节全方位引入产业资源,破解知识技能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难题,促进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协同发展。三是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企业应落实相关政策要求,鼓励龙头企业、校友企业等深度参与院校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办学各个环节,积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与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此外,企业应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育人载体,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完善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根据自身发展规划设置相关研发岗位,实施校企互聘互用制度,推动产教岗位序列与职务、职称、职级序列的衔接,打破人才流通的壁垒。

最后,在评估考核上,以体系化建设明确主体责任。应围绕组织领导、责任清单、考核指标等关键词,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由地方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市级领导担任理事长,牵头院校和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吸纳教育、人社、科技、商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理事单位成员,通过完善建设章程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统一决策与协调行动,推动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二是明确责任清单。在产教清单基础上,细化政府部门、院校、企业的责任,将责任分解到指定部门、具体科室与个人,通过省委、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形式,定期通报建设进展,将赋能人才培养作为核心职能。三是量化考核指标。为推动评估完善,应量化相关指标,引入第三方联动评价模式,避免统计口径偏差,并向社会公布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同时,将地方政府、企业等纳入评价主体,构建立体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5年第8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王伊琳 等。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