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作为现代知识创新的核心动力,在不同类型本科教育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体系对社会需求的多维响应。从学科交叉视角审视职业本科与学术本科、应用本科的差异,可以更好地揭示职业本科与学术本科、应用本科不同的教育哲学导向、知识生产逻辑和社会功能定位,从而更加准确完整全面地理解职业本科内涵,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教育目标的定位差异
学术本科培养“学科守界人”,其能力体现在理论迁移与范式创新,即学术本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理论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突破。在学科交叉逻辑上,通常以理论融合为导向,强调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创新,如数学与生物学交叉的计算生物学、哲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的认知科学,等等。其典型场景往往是学生参与多学科联合实验室,通过理论建模推动交叉领域的原始创新。
应用本科培养“领域整合者”,其能力体现在多学科知识于特定应用场景中的协同运用,即应用本科主要培养学生在复杂场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学科交叉逻辑上,通常以需求驱动为特征,侧重技术集成与系统优化,比如智能制造融合机械工程、物联网与工业设计相交叉。其典型场景往往是通过校企联合的项目制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来完成产品的原型开发。
而职业本科培养的是“技术合成者”,其能力体现在跨技术领域的操作协同与工艺优化,即职业本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行业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具备满足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其学科交叉逻辑往往以职业能力图谱为基础,强调技能模块的复合化,譬如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就需要融合机电、电池化学与智能诊断技术等多个方面知识。其典型场景是: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技能包”训练,比如医疗设备操作,就需要整合医学影像学与工程学知识。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差异
学术本科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上,通常是理论深度优先,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跨学科选修课占比达30%以上;在其学科交叉方式的探索上,更加注重通过构建协同效应来强化学科群建设,例如在“新文科”建设中,推动跨学科专业集群的有机构建,以及人文社科领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就是重要举措;其评价标准更加注重高水平学术论文,更加聚焦理论创新。
应用本科在知识体系构建中,通常以项目制课程为实践载体,其实践学分占比应达到40%以上,并通过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集群的跨学科整合,构建起“技术-人文-应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知识网络。其评价标准体系要能突出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和原型成果的工程价值,重点考察技术方案的可实现性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度。
而职业本科聚焦岗位技能的模块化构建,通过“职业能力单元叠加”的学科交叉模式,形成“岗位任务-技术模块-职业素养”三维融合的技能体系。其实训教学占比应不低于50%,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技能单元(如数控编程模块、工业机器人运维模块等),并通过“技能矩阵”实现跨课程能力要素的显性化整合。其评价标准体系更加突出职业资格的适配度、实践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在相似岗位或技术场景中技能迁移的有效性。
三、师资结构的配置差异
学术本科需构建“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团队”的跨学科导师组,依托学科带头人形成稳定的学术谱系,并通过“师徒制”实现学术思想与科研方法的代际传承,其博士后团队作为学术后备军,主要承担前沿课题研究与跨学科协作任务。
应用本科则要努力形成“双师型教授+产业工程师”的混编师资团队,其中的双师型教授需兼具高校教学资格与企业技术职称(如高级工程师),产业工程师则需要具备3年以上企业技术管理经验。同时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高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实现技术方案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流程转化。
职业本科更加聚焦“技能大师+认证培训师”组合。其技能大师为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亦或是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教练;认证培训师则需持有行业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在模块化教学中,教师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将技能标准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技能模块,因而从能力要求角度讲,技能大师需具备10年以上企业生产一线经验,认证培训师需完成企业培训师(高级)资格认证。
以上三类本科教育在学科交叉维度上呈现了“知识生产-技术转化-技能应用”的连续光谱:学术本科是交叉创新的策源地,承担基础理论突破功能;应用本科是技术融合的中试平台,解决“死亡之谷”转化难题;职业本科是技能复用的实施终端,确保技术落地的可靠性。未来教育变革将会更加强调三类本科的协同创新,如学术本科提供理论支撑、应用本科实现技术迭代、职业本科反馈实践需求,从而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构筑起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层次人才矩阵。这种动态平衡,既是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战略路径。
作者简介:
孙兴洋: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原校长;
王晓刚:上海市普陀区中教科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