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以岗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最终体现在岗位需求中。岗位需求代表的是人才需求侧,不同的岗位要求的技能和水平不同。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完成人才供给侧的任务。在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才需求侧的情况,即充分考虑岗位需求,以岗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并结合实际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因此岗位需求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
(二)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包含课程体系、毕业标准、实施保障、培养计划等内容的系统性文件,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岗、课、赛、证四元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方面,以岗定课,据岗授课,并把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制、流程、题目,“1+X”证书的考证内容等纳入课堂教学,甚至直接开设职业技能考证课程,然后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指引性文件和实施依据,指导“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工作。
(三)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包括课程规划和实施两部分,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抓手。课程性质一般包括理论课、实践课、理实结合课程等。学生的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取,职业技能也主要是通过实训课程习得,即便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在课后通过作业或顶岗实习获得,也可视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因为作业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而顶岗实习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因此二者都可纳入课程建设的范畴。
(四)以“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为实现途径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质上是岗、课、赛、证四元素的有机融合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据前所述,课程建设在该构建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岗、赛、证三元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处于重要位置,不能孤立地看待岗、赛、证三元素与课程建设。因此,“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以“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为具体实现途径,将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制、流程、题目,以及“1+X”证书的考试内容,合理地融入课程建设,以“寓岗、赛、证于课”的方式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五)以赛、证为重要推动力引擎
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代表人才需求侧,课程建设是人才供给侧的基本实施方式,而职业技能竞赛和“1+X”证书制度是进行人才双侧匹配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引擎。
2021年,教育部等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进一步规范了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要求职业技能大赛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课融通、赛训结合”的原则,“办出教育特色、社会影响、世界水平”。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方针、赛制、流程、题目等内容对于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自从2019年实施“1+X”证书制度以来,广大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并推进该制度的落地,进一步畅通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在课程建设终,一方面,要将“1+X”考证内容充分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考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考证,充分发挥“1+X”证书的认证功效,实现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互换。
(六)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验收标准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多元主体、多种体系、多重价值导向,因此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然呈现多元化特征。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本上以学校为主,以课程评价为核心,缺乏对企业、技能竞赛举办方、“1+X”证书考试组织者的有效整合,导致评价体系不成熟。学校应邀请岗、赛、证三方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评价标准。
二、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校企联动深化“岗课对接”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分别作为课程建设和岗位需求的主体,需要相向而行,积极联动,共谋发展。
企业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资讯,技术更新迭代及时,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地走访企业,不仅要安排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还要建立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学习的机制,向企业了解最新的岗位需求,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内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按需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通过课程建设让学生满足岗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为行业企业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院校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人才数量,可向对口的职业院校下“订单”,即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样能够同时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此外,企业还可向职业院校派出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通力合作,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甚至直接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的岗位需求、真实的项目、先进的技术技能作为授课内容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搭建“校中厂”;也可带学生去企业边参观边学习,实现“厂中校”。
(二)以点带面实现“课赛融合”
从结果维度来看,职业技能大赛具有检验和选拔功能。而从过程维度来看,职业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职业技能大赛的获益者是所有参与比赛和备赛的学生,他们在竞赛中都收获了相关教育或训练。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将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方针、赛制、题目等合理地分解成课程素材,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采用将比赛引入课堂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创造条件在职业院校内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拔赛、模拟赛等方式,将课堂转移到赛场。促进职业技能大赛和课程建设的结合,扩大职业技能大赛的覆盖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点带面实现“课赛融合”。
(三)学考结合助力“课证融通”
国家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机制。学历证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能力的认证性证明文件,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能够为国家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继续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鼓励学生积极报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设相关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和证书备考相结合,将证书备考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课证融通”。
(四)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降低构建难度,提高构建效率,增强构建实效。在“岗课对接”方面,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企业生产实际场景传输至课堂,让学生熟悉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岗位需求。在“课赛融合”方面,可通过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实际的比赛设备,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赛前练习。在“课证融通”方面,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提供在线题库,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答题进行智能分析,助力学生备考。(节选自《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陈永灿 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