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当12岁的男孩赞恩站在法庭上,冷静地说出这句话时,整个世界都沉默了。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无数角落的真实人生。
赞恩,一个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的叙利亚难民后代,他的童年没有玩具、没有学校,只有永无止境的打工、贩药水和忍受父母的辱骂。他瘦弱的肩膀承担着抚养众多弟弟妹妹的责任,用稚嫩的手段对抗着生活的残酷。当他最疼爱的妹妹萨哈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击溃,他愤怒离家,开始了一段流浪之旅。途中,他遇上了没有合法身份的埃塞俄比亚女工拉希尔和她嗷嗷待哺的婴儿约纳斯,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在命运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然而,命运又一次将他推入深渊……
这部电影,是他对自己父母的控诉,更是对那个失职的成人世界,发起的最沉痛、也最清醒的质问。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词摘录
1.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当上帝拿走了你的一些东西,他会给你另外的东西作为回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度思考 · 在绝望中照见你我
1. 早熟的孩子,失语的童年
赞恩的冷静、世故和超龄的生存智慧,令人心疼。他的“成熟”并非天生,而是被残酷的生活剥夺了童年后,被迫披上的生存盔甲。这部电影撕开了“纯真童年”的假象,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光鲜背面,有多少孩子正以失去童真为代价,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权。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2. 生而不养,爱还是罪?
赞恩的父母爱他吗?或许有那么一刻是爱的。但他们更是在贫穷、绝望与社会不公的泥沼中挣扎的受害者,将生育视为一种麻木的惯性。影片没有简单地批判个人,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导致这种悲剧的深层根源:战争的创伤、阶级的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它迫使我们思考:生育,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3. 一部电影,即是一次呐喊
主演赞恩·阿尔·拉菲娅本身就是叙利亚难民,影片中大部分情节都源自他的真实经历。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份证词,一封控诉信,一次为那些无法发声的孩子们发起的震撼世界的呐喊。它让我们无法再假装看不见这个世界的背面,它问我们: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结语
《何以为家》不是一部让你感到“愉悦”的电影,它带来的是一种持久的、尖锐的刺痛。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这种力量来自于赞恩在绝境中从未熄灭的、对爱与公正的渴望,以及他那份超越年龄的、顽强的生命力。观看它,是理解,是警醒,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良知与责任的深刻拷问。
活动信息
时间:2025年11月14日 12:30
地点:教12-107教室
让我们一同,透过这个男孩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