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急演练的作用
应急演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升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意识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是其突发性,事件以何种方式出现、何时出现往往是人们无法把握的。因此,在实验室中,各职业部门、二级学院和参与实验的各成员要提高对突发事件风险的警惕性,学生也需增强风险意识,学习掌握一定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确保生命安全。通过应急演练,真实事件与整体流程的模拟能够让各参与成员对于自身职责、突发事情的严重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可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促使老师和学生学习和掌握应急知识。
二、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应急演练的举行,预案编制者可以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真正的突发事件来临前能够及时厘清思路,梳理预案流程,从而对预案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修正与完善。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预案对于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特殊情况是否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各单位应急反应的准备是否充分,应急救援能力是否提高,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是否顺利。还需注意预案的可行性,即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完成情况是否满足预期,应急工作机制是否完善,流程是否具有科学性。
三、提高各队伍的应急能力应急演练是检验、评价、提升队伍应急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模拟的场景下,通过演练能够提高各级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组织协调和决策指挥能力;能够让应急管理参与人员熟悉自身肩负的应急工作职责,提升学校应急工作领域的专业熟练度,提升在实际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够让各联动成员单位彼此熟悉应急事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二 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
应急演练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重“演”轻“练”各高校应急演练组织形式大致归为事先告知型演练、“盲眼”演练和情景带动式演练等。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事先告知型演练,通常将突发事件情景、参训者(部门和师生)、物资以及拟采取措施等演练主要内容置于演练策划书或演练方案中。该模式的特点是演练前经过严密的设计,通过观摩参训者的演示或表演达到学习应急处置的目的。而过多的“演”往往将演练变为“走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灾情现场瞬息万变的情况。
二、应急演练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一是应急演练内容单一,往往只设置一个科目或是演练科目的应急处置流程较为简单,较少进行多科目、多部门的综合应急演练,演练过程中也较少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等复杂情况纳入演练内容。二是应急演练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桌面推演、指挥部演练等指挥决策层演练,片面追求高层次、大场面,未能针对突发事件实际情况做到分层次、有步骤组织演练。
三、师生参与度较低师生参与应急演练培训面临着“意愿高,参与少”的窘境。目前多数应急演练未将广大师生列入演练计划之中,参演人员一般为少量学生和个别老师、消防员、救援人员等专业应急人员。演练的宣传力度不够,全校师生了解的知识和内容亦有限。
四、演练评估机制不够完善有关部门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综合性的、全过程的应急演练评估标准体系。演练评估是各项演练工作的反馈环节,也是应急预案修订和优化的重要依据。由于演练基础理论和应急业务能力的限制,目前多采用领导讲评式或专家点评式的演练评估,此类方法较难发现应急能力全部具体缺陷并给出符合实际的改进意见。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由于缺乏专业的应急演练技术人才,大部分学校均采用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形式完成应急演练工作,评估机制更显不足。
五、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程度不够信息化、智能化应急演练的显著特征是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与演练技术的深度融合。应急演练存在循规蹈矩、技术变革不适应等问题,大数据、数智交互等前沿技术运用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