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这片充满未知与探索的空间里,我们的身体是进行科学研究最宝贵的“仪器”。而个人防护装备,就是我们为这件“无价之仪器”量身定制的“防火墙”和“金钟罩”。许多同学对穿白大褂、戴手套等要求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殊不知,这些看似简单的装备,在关键时刻是保护我们免受严重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防护装备不是“装饰”,而是“铠甲”
实验服/白大褂:它的首要功能是阻隔。能有效防止化学试剂的喷溅、微生物的污染以及易燃物接触普通衣物。实验服应保持整洁,定期清洗,并且绝对禁止穿着实验服进入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公共生活区域,避免将潜在污染物带出实验室。
防护手套:这是使用最频繁也最易被误解的装备。手套的选择至关重要:
乳胶手套:弹性好,触感灵敏,适用于无菌操作和生物实验,但部分人可能过敏,且对许多有机溶剂防护性差。
丁腈手套:是实验室的“多面手”,抗化学腐蚀性能优于乳胶,尤其耐油性和耐溶剂性好,且低过敏。
聚乙烯手套:主要用于简单的清洗工作和避免产品污染,防化学性很弱。
绝热手套:用于拿取高温物体,如从烘箱、马弗炉中取放物品。
关键提醒:戴手套前要检查是否有破损;脱手套时,要用正确的方法避免手部接触手套外部污染面;严禁戴着手触摸门把手、电话、电脑等公共设备,造成交叉污染。
防护眼镜/护目镜:眼睛是极其脆弱且无法替代的器官。任何涉及喷溅风险的操作,如配制溶液、震荡混合、使用腐蚀性化学品等,都必须佩戴。普通的近视眼镜不足以提供全面防护,必须佩戴能将整个眼周包裹起来的护目镜。
口罩/面罩:在进行可能产生粉尘、气溶胶的操作时,应佩戴防尘口罩。在处理高毒性或挥发性极强的化学品时,可能需要佩戴专业的防毒面具。在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实验室,佩戴口罩是基本要求。
二、养成正确的防护习惯
仅仅“穿戴”还不够,更要“会穿”、“会脱”。穿脱顺序有讲究:穿戴顺序应是实验服→口罩/护目镜→手套;脱卸顺序则相反:先脱手套→再摘护目镜/口罩→最后脱实验服,并立即洗手。这个过程能最大程度避免污染物接触身体和个人衣物。
三、摒弃侥幸心理,做到“全时防护”
绝不能因为“操作很简单”、“只用一点点试剂”或“赶时间”而省略防护步骤。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瞬间:一个滑落、一个微小的爆裂、一次轻微的溅出,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请记住,个人防护的投入成本极低,但事故发生后身体的代价却可能极高。
总之,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未来的负责。请让穿戴整齐成为你进入实验室前一种自然而然的仪式,让这身“铠甲”为你每一次的科学探索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