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药卫生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室中的“敌人”不仅是看得见的化学品和火源,更有大量肉眼无法察觉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存在于一份血液样本、一管细菌培养物甚至是一张污染的玻片上。生物安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关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直接关系到操作者乃至公众的健康。树立牢固的生物安全意识,是未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石。
一、核心概念:理解生物安全等级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危害程度,实验室分为四个生物安全水平(BSL-1至BSL-4)。我们高职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大多属于BSL-1和BSL-2级别。
二、关键防线:规范操作,阻断传播途径
微生物需要通过特定途径(如接触、飞沫、空气等)才能侵入人体,我们的所有防护措施都是为了切断这些途径。
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它是BSL-2实验室的核心设备,并非通风橱。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高效过滤器净化流入和排出的空气,形成一道气幕,保护操作者和环境。使用前需提前开启运行,内部物品摆放整齐,避免阻挡风口,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交叉污染。
锐器的极致安全管理:针头、手术刀片、破碎的玻璃器皿是导致实验室感染的首要元凶。必须严格遵守:
气溶胶的防控:许多常规操作如混匀、离心、打开管盖都可能产生富含微生物的气溶胶。应对措施包括:使用密封性好的离心管、离心机完全停止后再打开盖子、用酒精棉球包裹瓶口再开启等。
消毒与灭菌的区分: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常用75%酒精、84消毒液等,用于台面、手部皮肤和非关键器械的消毒。
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主要通过高压蒸汽灭菌锅(autoclave)实现,用于处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废弃物和实验器械。
三、行为习惯:内化于心的生物安全素养
“所有标本皆视为传染源”原则:无论标本来源如何,都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这种“有罪推定”是避免感染的最有效心态。
勤洗手:离开实验室前、接触生物材料后、脱下手套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手部消毒液不能完全替代洗手。
严禁行为: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化妆、存放个人食品。实验区域的冰箱严禁存放个人物品。
同学们,我们未来可能走向临床,面对真实的传染病患者。今天在实验室里养成的严谨的生物安全习惯,将是明天保护自己和患者的金钟罩。请记住,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你的知识和谨慎是最强大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