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故意撞我桌子,还把我的课本扔到垃圾桶里”“他们在班级群里发我的丑照,还起很难听的绰号”“放学路上被几个人拦住要钱,说不给就揍我”……这些看似“小事”的场景,其实可能是校园霸凌的缩影。
校园霸凌不是“孩子间的玩闹”,它会给受害者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一生。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份超详细的防范校园霸凌指南,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值得认真看完!
一、先搞懂:哪些行为算校园霸凌?
很多时候,霸凌因为被“模糊化”而被忽视。其实,只要行为存在故意性、重复性、伤害性,就可能构成霸凌,主要分为这4类:
身体霸凌:拳打脚踢、推搡、抢夺物品、故意损坏个人财物等直接伤害身体的行为;
语言霸凌:起侮辱性绰号、辱骂、嘲笑外貌/成绩/家庭背景、散布谣言等;
社交霸凌:故意孤立某人、排斥其参与集体活动、散播负面信息破坏其人际关系;
网络霸凌:在社交平台发恶意图片/视频、私信辱骂、人肉搜索、P图造谣等。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正遭遇以上情况,一定要警惕——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需要及时应对的霸凌事件!
二、给学生:遇到霸凌,这样做最有效
面对霸凌,“忍忍就过去了”“怕被报复不敢说”是最错误的想法。记住这3步,保护自己才是关键:
第一时间远离,避免冲突升级
如果遇到有人故意挑衅,不要逞强对抗,也不要和对方争辩。尽量冷静地离开现场,比如假装去叫老师、去卫生间,或者跑到人多的地方(如教室、操场),减少被伤害的可能。
保留证据,及时求助
把霸凌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对方的言行(比如聊天记录、被损坏的物品)都记录下来。然后立刻告诉信任的人——可以是班主任、语文老师等熟悉的老师,也可以是爸爸妈妈,不要独自扛着。
帮助同学,但别“硬碰硬”
如果看到同学被霸凌,不要直接冲上去和霸凌者对抗,以免自己受伤。可以悄悄告诉老师,或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拉着被霸凌的同学一起离开,事后再陪他向老师求助。
三、给家长:做好这3件事,帮孩子远离霸凌
家长是孩子的“后盾”,平时多关注、多沟通,能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
多听孩子说“学校的事”
每天放学回家,问问孩子“今天和同学玩了什么”“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如果孩子突然变得不想上学、情绪低落,或者身上有不明原因的伤口、物品经常丢失,一定要多追问,耐心听孩子说出真相。
教孩子“不害怕,但也不惹事”
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故意欺负你,不是你的错,不用害怕;但也不要主动挑衅同学,和别人相处时要尊重彼此,不嘲笑、不孤立他人。可以和孩子模拟遇到霸凌的场景,教他怎么冷静应对、怎么求助。
和老师保持沟通
定期和班主任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比如和同学的相处、课堂上的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可能遭遇霸凌,要第一时间和老师一起处理,不要私下找霸凌者或其家长争吵,避免问题升级。
四、给学校:筑牢“防护网”,让校园更安全
防范校园霸凌,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制定相关制度,老师还可以这样做:
课堂上多讲“霸凌的危害”
在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上,通过案例告诉学生:霸凌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参与霸凌会承担什么后果。也可以组织“反霸凌”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海报、分享故事,增强大家的意识。
多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学生”
比如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或者成绩不太好、经常独来独往的学生,这些孩子可能更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老师平时可以多和他们聊聊,让他们知道“遇到问题可以找老师帮忙”。
及时处理霸凌事件,不敷衍
一旦接到霸凌举报,要立刻调查清楚情况,不仅要批评教育霸凌者,还要安抚被霸凌学生的情绪,必要时联系双方家长共同解决。同时要跟踪后续情况,避免霸凌再次发生。
校园本该是充满阳光和欢笑的地方,不该有霸凌的阴影。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只要我们一起行动,多一份关注、多一份担当,就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安全、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