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未来方向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一、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贯彻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路径,也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贯彻指向。在评价体系中,产教融合的体现不仅仅是对教育质量的考核,更包括对产业参与度、校企合作深度、工学结合效果的综合性评估。首先,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就是评价主体的跨界多元化。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参与的评价主体应根据其利益相关者予以确定,实现多元协同评价。其次,政策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厘清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的角色和分工,进一步确立并细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评价的互惠互利法规条文。最后,建议逐步下放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赋予行业组织和第三方评价机构更大的参与空间,发挥各省市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评价中应起主导作用,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估专家在院校评价中应起主导作用。

二、职业教育评价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职业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应将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我国传统的评价模式更多是从测量、描述或是决策的角度出发,评价结果更多是信息呈现,对学生的需求关注不足,也就很难体现出以改进为主要导向的评价目标。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理念应积极吸收第四代评价理念,从过去以结果导向转向过程、结果并重的评价理念,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进性、增值性评价。破除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而言,首先,职业教育评价要紧扣学生在职业能力上的发展,尤其是在行动导向教学下的成长表现。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理念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继续教育意识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可迁移的技能而非只关注具体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再次,评价不应限于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和软技能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职业教育评价关注的重点。最后,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评价范式,引入差异化的评价机制,制定能够反映每个学生学习进度、技能掌握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

三、职业教育评价内容强化职业性、产出导向

未来职业教育评价内容应更加注重职业性和教育产出,积极回应各评价对象的现实关切。评价体系将逐步从传统的资源投入导向,转向关注教育效果和产出导向的评价模式。这种转变要求专业评价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加强类型特征,跨界协作制定能满足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在教师评价方面,要构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弱化科研绩效和竞赛奖项指标权重,重点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专业发展及职业能力的持续性发展。在学生发展评价上,应强化职业性、个性化和增值评价。通过动态跟踪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发展,评估教育对其职业能力及素养发展的增值效应,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学质量改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在课程评价方面,应采用以工作场所为中心的评价工具和情景模拟评价工具,基于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内容设计。评价内容要涵盖学生在执行具体任务时所展现的专业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四、职业教育评价方法趋向过程性、数字化

职业教育未来评价方法将更加注重运用多元化、综合化的评价工具,追踪学校发展的动态数据,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具体而言,针对职业教育过程性评价不足的现状,课程评价应引入更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如入校调查、结构式观察、档案袋评价、项目评估和持续性考核等。这些方法能够动态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质量的真实反馈。在学生发展评价层面,职业教育评价可从过去单纯的结果性评价转向增值评价模式,避免单一的结果评价模式的弊端。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评价方式数字化转型。在数据采集上,充分利用智能教学环境数据、网络大数据和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等,破除数据壁垒,补充差异数据,实现线上线下评价的有机结合,减少高职院校重复性工作,提高评估便捷性和实操性。同时,要加快建立数据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职业院校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确保数据安全和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五、职业教育评价应用加强反馈性和诊断功能

我国职业教育评价应用应加强反馈性和诊断功能。首先,要引入社会反馈机制。院校评价上,院校与第三方机构应建立信息及时沟通保障机制。院校应提升评价信息服务意识,第三方机构应建立定期的数据收集流程,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从而保障评价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并保证第三方评价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在学业评价上,应通过社会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持续评估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这种反馈机制将帮助职业院校更准确地识别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职业教育产出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其次,评价结果应用要深度挖掘诊断功能。目前很多评价结果并未运用到职业院校,评价结果往往只是单纯上报,进而变成无效评价。未来,评价结果应通过多种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帮助诊断和改进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与教学质量。(节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23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和震 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