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的实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6-09    浏览次数:

一、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决策统筹要以组织协同保障共同利益。成立产教融合协调委员会是整合各方诉求、达成发展共识的核心枢纽。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四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组建这一 “中枢大脑”,目的在于凭借其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定期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合作项目布局以及利益分配模式等核心要点展开深度研讨。委员会成员来源广泛且专业精湛,政府政策专家深谙宏观导向与扶持策略,企业高层熟知市场需求与经营之道,学校教学科研骨干把握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路径,行业协会资深人士洞悉行业动态与标准规范。各方充分运用自身专业优势,在交流碰撞中制定出既兼顾各方利益,又能引领共同体长远发展的科学决策,为产教融合实践筑牢根基,确保多元主体沿着统一方向协同奋进。

二是经济回报要以利益补偿为动力源泉。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与补偿是激发各主体积极性的关键要素。政府要主动担当,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产教融合事业,聚焦企业前期投入的重点领域,如人才培养环节的师资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设备采购与场地运维等,依据精准量化的标准给予适当补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合作风险,让企业看到切实的 “政策红利”。依据企业实训设备购置费用,按既定比例快速拨付补贴,针对实习岗位提供专项实习补贴,以真金白银提升企业投身产教融合的热情。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对外培训服务等业务工作中,合理让利,向企业倾斜分配,使企业不仅在投入阶段有保障,更在收益回报阶段有盼头,以此强化合作紧密度,构建起可持续的互利共赢格局。

三是人力交互要以人才流动促进知识共享。人才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合理流动是实现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完备的人才流动保障机制,为校企人才双向挂职锻炼搭建稳固桥梁至关重要。政府从政策端发力,出台挂职补贴政策,确保挂职人员在经济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无后顾之忧,安心投入跨专业领域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协作,依据挂职人员的学科专长、技能水平以及个人职业规划,量身定制贴合实际的工作任务,配套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挂职实践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知识技术在校企间的双向高效传输。通过人员的深度交互,打破校企之间的知识壁垒,加速技术创新与教学改革步伐,为产教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共同体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强化制度保障无疑是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支撑。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稳健发展的基石,能够为产教融合各方提供深度合作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有序运行。

一是法治规范要构建完备的法规框架。在国家层面,加速产教融合立法进程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制定详尽且实操性强的法律法规,精准界定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边界,针对知识产权归属这一关键争议点、合作风险的合理分担机制以及纠纷发生后的解决路径等核心条款,予以明确阐释与细化规范,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筑牢坚实的法律根基。在立法进程中,应广泛吸纳校企双方的实践诉求、行业协会的专业洞察以及法律专家的合理建议,确保法规条款贴合实际、切实可行,能有效应对产教融合中的各类复杂问题,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有序运行提供权威性、稳定性的法治保障。

二是政策激励要强化区域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作为产教融合落地的关键推动者,需紧密贴合区域产业特点与高职教育发展态势,量体裁衣式地打造精准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一方面要着力简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流程,削减烦琐环节,提升政策兑现时效,确保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奖励力度,以实质性激励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对于深度合作且订单培养规模达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高额奖励,对投身校企课程开发的企业技术人员给予荣誉表彰与丰厚奖金,以此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区域产教融合迈向更高水平。

三是高职院校要优化内部治理机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革新是激活产教融合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要破除陈旧僵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实践的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以此激发教师深度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聚焦学生实习环节,全方位优化实习管理制度。要协同保险公司完善实习保险体系,确保学生实习风险可控;要与企业平等协商,明确合理的实习报酬标准,并建立定期监督检查机制;要强化实习安全教育,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全程护航,切实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环节夯实基础。

三、深化融合层次与强化文化交流

深化融合层次与强化文化交流是破解当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困境、推动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着重从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交流以及信息沟通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与深度优化。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要精准定制协同育人方案。校企双方需摒弃传统浅层合作方式,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与订单班培养机制,从招生开始就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运用科学精准的人才需求分析方法,量身定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前沿技术课程模块与实战实践项目深度嵌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输送高契合度专业人才。

二是文化融合交互要双向增进校企文化认同。文化交流互鉴是筑牢产教融合根基的关键。企业要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在校内设立集文化展示、技术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属展区,直观呈现企业文化精髓与前沿技术魅力,让师生身临其境感知企业价值理念与创新活力。高职院校要有序组织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企业实践操作与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企业运营节奏与文化氛围,以此双向增进校企双方彼此了解与信任,消弭文化隔阂,凝聚合作共识,为深度融合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三是信息互通共享要搭建智能沟通协作平台。信息畅通是保障产教融合高效推进的“神经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校企双方要合力搭建智能化、实时性信息沟通平台。通过智能沟通协作平台,双方能够即时共享各类关键信息,涵盖企业用人动态、技术革新趋势、学校教学改革进展、学生培养成效等内容,确保合作双方精准洞悉彼此需求变化,为合作项目规划、调整提供精准依据,有力助推合作项目精准落地、高效执行,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动态优化。(节选自《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黄丽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