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下午14:30,卢涛阳光心理工作室聚焦青少年情绪管理核心痛点,于教12-108教室成功举办“与情绪和解:认识与应对焦虑抑郁”专题讲座。工作室讲师张静以专业系统的知识讲解、贴近校园的案例分析及可落地的调节技巧,吸引194名同学参与,现场氛围专注而热烈,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对情绪健康的高度关注。

讲座伊始,为帮助同学们精准感知自身情绪状态,张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多种心理测评问卷,引导大家从“焦虑程度”“抑郁倾向”“睡眠质量”“社交意愿”等多个维度,客观评估最近一周(含当天)的心情状态。张老师表示,科学的自我评估是情绪调节的第一步,问卷能帮助大家告别“模糊的情绪困扰”,为后续学习应对方法奠定基础。

随后,张静老师围绕“焦虑与抑郁情绪的科学认知”展开深度讲解。她先投放了明星遭遇抑郁困扰的相关视频,用大众熟知的案例打破“抑郁离自己很远”的认知,再分享关键数据:当前青年大学生抑郁发生率约20%左右,医学生因学业压力、职业预期等因素,抑郁发病风险略高于普通大学生群体,且抑郁症发病年龄正呈现低龄化趋势,18-24岁是青少年抑郁的高发阶段。针对核心认知误区,张老师明确区分了抑郁与焦虑:抑郁核心是“丧”,表现为持续低落、兴趣减退、动力缺失;焦虑核心是“怕”,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失败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担忧等各种隐性担忧,二者成因不同但可能叠加出现。她进一步拆解:抑郁多与自我价值感低、负面事件累积、神经递质失衡相关,焦虑则常由压力过载、控制欲强、安全感缺失引发,打破了“有焦虑就是心理疾病”“抑郁只是心情不好”等常见误解,强调“焦虑和抑郁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正常情绪反应,关键在于学会识别信号、科学应对”。



为让互动更深入,张老师主动提问:“大家当下最主要的焦虑是什么?曾尝试过哪些解决方式?”有同学分享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焦虑来源,张老师不仅现场回应共性问题,还提前收集了众多其他同学的情绪调节经验,整理成“多元缓解方法清单”分享给大家,涵盖“运动宣泄法”“倾诉树洞法”“目标拆解法”等实用技巧。


在实用技巧教学环节,张老师针对校园场景中常见的情绪诱因,搭建了“识别-接纳-调节”的三阶应对框架,重点推出“情绪救急包”:除了“情绪日记记录法”“认知重构三步法”,还新增“5分钟呼吸充电”“蝴蝶拍技术”等即时缓解技巧。现场组织同学们集体演示“5分钟呼吸放松术”,跟着张老师的引导调整呼吸节奏,在专注的呼吸韵律中快速平复情绪。她结合“考试前过度紧张”“与朋友发生矛盾后情绪低落”等真实案例,手把手教大家灵活运用技巧,针对“越想控制情绪越失控”“情绪低落时不想与人交流怎么办”等困惑,逐一给出个性化建议,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收获适配自身的调节方案。


讲座尾声,张静老师分享了日常情绪养护的小方法:每天对自己说3句安慰话术(如“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偶尔焦虑很正常”“慢慢来,我可以的”),睡前复盘当天的“情绪闪光点”,遇到压力时及时用“蝴蝶拍”自我安抚。她总结道:“应对焦虑抑郁,不是强迫自己‘开心起来’,而是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同时提醒大家,当负面情绪持续超过两周且影响正常生活时,要及时向卢涛阳光心理工作室、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寻求专业帮助。在场同学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不仅消除了对焦虑抑郁情绪的恐惧,更掌握了可直接运用的调节技巧,收获颇丰。

卢涛阳光心理工作室未来将继续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核心需求,推出更多针对性强、内容实用的心理科普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引导,助力我校学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