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食品药品系

首页

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  时间:2025-09-12 11:07:33  浏览:






 










 


修订说明

一、修订依据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我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学校和企业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职业培养、在岗成才”原则,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深入分析对接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下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岗位(群)的新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的总体设计。

本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等文件要求落实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教职成厅函〔2016〕29号)、《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育部等五部门教职成〔2016〕3号)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2025年新颁布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药学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要求,结合校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当前医药产业经济发展对药学专业人才需要的实际进行编制和修订。

二、修订逻辑

1.本方案制订主旨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践行“惟精惟诚,至真之仁”校训,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药学服务、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购销、药物制剂生产等岗位(群),能够从事药品调剂、药品生产和药品购销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融合药士、药师和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证书相关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实现课证融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3.联合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发挥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元评价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修订过程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经历了剖析专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调研行业企业需求、聚焦岗位职责、细化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组建师资队伍、开发模块课程、配置教学资料、撰写培养方案等环节和步骤。通过走访部分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等,明确了岗位群,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了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具体培养模式由学校结合试点方式的不同情况,与合作企业协商确定,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试点协议,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在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形成后,经规划与设计、调研与分析,由专兼职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修订形成,并经药学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校长办公会审核,学校党委会审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2023药学专业使用,并将于2023年9月正式实施。根据2025年2月颁布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药学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于2025年6月再次修订完善。

四、参与编制人员

代表类别

姓名

职务、职称

单位

校内代表

邓素萍

系部书记

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余卫强

系部主任

刘衍季

教研室主任、讲师

卢元元

教研室主任、讲师

涂丽华

教师、讲师

喻芬

教师、助

邱子怡

实验员实验师

行业、企业代表

刘秀红

高级工程师

江西汇仁医药股份

李洋

药学部主任

江西省中医院(西湖院区)

冯美

店长

益丰大药房有限公司

用人

单位

代表

王美英

人事科

市三医院

熊柳根

人力资源

江西汇仁医药股份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1              

二、入学基本要求    1              

三、基本修业年限    1              

四、职业面向和职业证书    1              

(一)职业面向    1              

二)职业证书    2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3              

(一)培养目标    3              

二)培养规格    3              

(三)培养模式    6              

(四)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7              

、课程设置及要求    8              

(一)公共基础课程    9              

(二)专业课程    44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64              

(四)业、业与创新教育    66              

(五)劳动教育    67              

(六)第二课堂    69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9              

(一)学时与学分    69              

(二)教学周安排    69              

(三)教学进程安排    70              

、师资队伍    71              

(一)队伍结构    71              

(二)专业带头人    72              

(三)专任教师(含行政兼课教师)    72              

(四)外聘兼职(兼课)教师    72              

、教学条件    73              

(一)教学设施    73              

(二)教学资源    76              

十、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79              

十一、学习评价    81              

质量管理    84              

毕业要求    86              

十四、参考文献    87              

、附录    88              






2023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药学(520301

二、入学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最长时间不超过5年

四、职业面向和职业证书

(一)职业面向

1.药学专业职业面向1所示。

1 职业面向基本情况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A

医药卫生大类(52)

所属专业类(代码)B

药学类(5203)

对应行业(代码)C

卫生(84)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D

药师(2-05-06-01)

医药商品购销员(4-01-05-02)

药物制剂工(6-12-03-00)     

主要岗位(群)或

技术(职业)领域举例E

药学服务、药品质量检验、

药品购销、药物制剂生产

职业类证书举例F

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证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员、药品购销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药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不同领域发展,并在目标岗位、发展岗位和迁移岗位上构建职业发展路径2所示

2药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

岗位类型

岗位名称

目标岗位

医药商品购销调剂药师药物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检验

发展岗位

药品经营管理药品生产管理

迁移岗位

药品营销;临床药师品研发

二)职业证书

1.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所示。

3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一览表

证书名称

颁证单位

建议等级

融通课程

药士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初级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药事管理法规》、《药剂学

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初级

生理学》、《生物化学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药物分析

药事管理法规》、《药剂学

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执业药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药物分析

药事管理法规》、《药剂学

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医药商品购销员

人社第三方机构

中级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药事管理法规》

《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品购销

上海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级

《药事管理法规》

《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物制剂生产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级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药事管理法规》、《药剂学

药物检验员

人社第三方机构

中级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药物分析》、《药理学

药物制剂工

人社第三方机构

中级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药事管理法规》、《药剂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卫生行业的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能够从事药学服务、药品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Q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浓郁的民族自豪感。

Q2.具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崇尚法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Q3.具有积极主动的劳动观、爱岗敬业的精神。

Q4.具有博爱、奉献、慎独、严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尊重生命,诚实守信。

Q5.具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意识,热爱医药卫生事业。

Q6.具有尊重历史、传承创新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

Q7.具有良好的数字信息素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Q8.具有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Q9.具有自我管理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

Q10.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及信息素养。

Q11.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谐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

K1.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概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学习掌握“四史”内容;掌握基本法律制度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K2.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K3.掌握人体解剖结构理特点。

K4.掌握常见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K5.掌握常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K6.掌握典型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

K7.掌握常见药物制剂的生产与检验方法。

K8.掌握常见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K9.掌握常见药物质量的监测方法

K10.掌握天然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鉴别

K11.掌握常见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

K12.掌握药品储存、运输和药事管理法规知识

K13.熟悉药品经营机构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服务文化。

K14.熟悉药品生产、检验流程和管理办法

K15.熟悉医药信息检索与收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方法

K16.了解药品研发的流程和方法

K17.了解常见疾病的养生保健等知识。

3.能力

A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A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A3.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A4.具有药品调剂、用药交代和药学监护的能力;

A5.具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能力;

A6.具有药品采购、库存养护能力;

A7.具有具有科学普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知识的能力;

A8.具有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能力;

A9.具有统计各类信息、预判市场行情的能力;

A10.具有一定的药品生产、经营管理和安全风险防范的能力;

A11.具有一定协助药品研发的能力。

A12.具有对常见疾病开展生活指导的能力。

A13.具有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

按照“基础桥梁在学院→专业学习在基地→志愿活动团委→岗位实习在企业”的思路,探索“学校企业双线并行国家行业校训育人全程全员全方全景”的“一体双线、三维四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学习在学校、基地、岗位实习在企业,归口全程管理(见图1)。

图1一体双线,三维四全”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四)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4 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岗位/技术(职业)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技能与相关知识要求

支撑课程/

学习领域

相关赛项

药学服务

1.处方审核;

2.用药指导与宣教;

3.药学专业信息化服务。

1.处方审核能力;

2.用药指导与宣教能力;

3.药学专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1.能解读药品说明书,能进行处方审核、药品调剂、用药指导;

2.具备洁净度观念,能审核静脉输液处方,能独立完成配置;

3.能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用药管理,能开展合理用药宣教等药学服务;

4.具有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能按照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依法执业;

5.能利用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药学专业服务的能力。

1.药理学

2.临床药物治疗学

3.药事管理与法规

4.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5.中医药概论

6.药剂学

7.中成药

8.营养与膳食

9.养生保健技术

10.药学导论与职业素养

1.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药学技能大赛)

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药学技能大赛)

3.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药学技能大赛)

药品购销

1.药品推介;

2.药品营销;

3.药品保养。

1.药品推荐、介绍能力;

2.药品营销能力;

3.药品保管养护能力。

1.能看懂常用药品英文名,能根据常见疾病知识指导合理用药及药物的联合应用;

2.能介绍药物的体内过程特点,能介绍新上市品种的特点、进行同类药的比较;

3.能设计调研提纲,完成抽样调查工作,能对调查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报告;

4.能制订促销计划,会应用各种促销技巧;

5.能分清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毒性药品、戒毒药品及特殊管理要求;

6.能运用特殊保管方法保管药品;

7.能分清重点养护的药品类别,能按规定对重点养护的药品进行养护,建立档案;

8.能合理设置安全库存,确定库存高低限。

1.药理学

2.临床药物治疗学

3.药事管理与法规

4.药品流通与营销

5.医药电子商务

6.人际沟通

7.药学导论与职业素养

1.江西省“振兴杯”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中国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医药商品购销员)

药物制剂生产

1.药物制剂生产计划制定与执行

2.药物制剂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

3.药物制剂质量控制

1.生产工艺操作能力

2.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

3.质量控制与合规能力

1.能阐释药物制剂的工艺原理,能够准确执行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步骤;

2.能根据不同类型药物制剂的特点,选择和使用合适的生产设备制备不同剂型的药剂。

3.能根据药物制剂生产所使用的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要求,解决常见药剂生产问题和设备故障。

4.能理解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具备质量控制的基本技能,包括样检测、质量分析和记录等,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法规要求。

5.能根据药品生产的GMP法规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

1.药物制剂设备

2.药剂学

3.药事管理与法规

1.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药品生产)

2.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药品生产)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根据教育部最新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专业简介》要求,明确课程性质与属性分类;服务学生职业能力与个性化发展,设置个性选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主线、项目任务载体”的建设思路,着力建设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情景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对接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新业态,根据专业面向的特定服务领域,深入分析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融入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及新质生产力要求,建设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图2

图2 “岗课赛证融通”的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

本专业将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国家安全教育、信息技术、艺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救护技术等列为必修课程或限定选修课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必修不少于34.5学分;限定选修不少于10.5学分,其中德育不少于2分、体育不少于2.5分、美育不少于2分、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不少于1分、安全教育不少于2分;个性选修不少于6学分,其中劳动教育不少于1学分,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不少于2学分、心理健康教育不少于1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按课程教学内容由思想政治部、公共文化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教务科、学生工作科、实习就业科、保卫科、实验实训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必修课4门,应修满10学分;限定选修课3门,应修满不少于2学分。具体情况5所示

5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

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思想道德

与法治

1.素质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踏踏实向理想迈进;认同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恪守基本道德规,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维护法律权威。

2.知识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了解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完成涵;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准确把握道德的本质与功能,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了解社会

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认识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3.能力目标: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待学习、生活;能按基本道德规范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尤其是职业道德行为;能按照法律的思维方式,评判周围事物,约束自己行为,遵纪守法。

1.理想信念的内涵、特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5.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6.基本法律制度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问题链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法,针对大学生入学后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道德遐思、法律疑问而展开,以引导同学们去观察、思考、选择。本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

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线上学习考勤、讨论互动、作业等;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试

卷考试。

2

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概论

1.素质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树立世界视野与国情意识;具有良好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自身责任、本领、担当意识,自觉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知识目标: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

3.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论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能够充分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

本课程利用“一模式、两层面、三平台、四协同”即理论+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实体课堂、实践基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思政+专业协同,按照“三环五步” (“三环”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四步”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突破——巩固提升——评价改进)教学法,打造“以生为主、以学定教”的“自学、探究、提升”

的开放大课堂,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3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思想概论

1.素质目标:能够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知识目标:掌握和熟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关键内容、基本要求。

3.能力目标: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能够以其先进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问题。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7.坚持和加强党的

本课程始终坚持“以生为主、以学定教”的育人理念,根据“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基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教学思路:按照“历史任

务+奋斗历程+伟大成就+重大意义+开创未来”五个步骤,探究“专家+专题”、“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研—学”三位一体混合模

式,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4

形势与政策


1.素质目标:能够自觉拓展学习视野,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自己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目标:熟悉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开拓视野、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时事热点问题的背景、原因、本质;掌握分析时事热点问题的方法。

3.能力目标:能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和言论的影响,能够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对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专题

2.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

4.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的专题

5.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教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准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手机考勤、线上线下课堂互动、在线作业;终结性考核占为线上考试。





5

红色文化

1.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2.知识目标: 掌握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与时代价值;了解重要革命历史事件、人物及精神谱系;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3.能力目标: 能自觉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具备初步的红色文化资源调研与宣讲能力,能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刻苦学习、服务社会的行动自觉。

 1.红色文化的内涵、起源与时代价值

2.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3.重要革命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事迹

4.红色文艺作品与革命文献选读

5.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6.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课程坚持史论结合、情理交融,采用专题讲授、情景体验、小组研讨、实地研学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数字化成果,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撰写调研报告或创作红色文化作品。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50%)、实践成果(50%)

6

“四史”

教育

1.素质目标:具有爱国情怀,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2.知识目标: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3.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论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能够充分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1.党史

2.新中国史

3.改革开放史

4.社会主义发展史

课程采用线上教学,增强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定信念。本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

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手机考勤、线上线下课堂互动、在线作业;终结性考核占为线上考试。

7

习近平

著作选读

1.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和实践魅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

2.知识目标: 系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等经典篇目,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与科学体系。

3.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和政治判断力,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学习与实践。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战略部署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

4.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

6.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7.党的全面领导与自我革命

课程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采用精读导读、理论讲授、案例剖析、主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入钻研重点篇目,撰写读书报告和学习心得,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和理论宣讲。考核综合学习态度、研讨表现(50%)、读书报告(50%).








2.军事体育课程

必修课4门,应修满7学分;限定选修课1门,应修满不少于1学分。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军事体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军事理论

1.素质目标:具备初步的军事理论素养,从而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坚定为建设强大国防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2.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军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军事领域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本问题。

1.中国国防

2.军事思想

3.战略环境

4.军事高技术

5.信息化战争等

本课程主要讲授军事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军事的基本理论,对国防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教学采用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进行,集中学习以

学院开展的专家专题讲座、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自主学习以网络课程、教材自学为主。本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线上考勤、讨论互动、作业等;终结性考核主要采用期末线上考查。

2

军事技能

(军训)

3

体育Ⅰ

体育Ⅲ

1.素质目标:具备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工作需要;具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挑战自我,不畏困难,永攀高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

2.知识目标: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的运动方式及锻炼方法;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

3.能力目标:掌握两项及以上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掌握武术健身

方式和民族体育类的技能特点;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或运动处

方;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具备通过体育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体育理论知识(含心理健康、运动损伤及

急救等)、体育竞赛欣赏与参与、传统体育

理论知识及文化内涵等

2.体育技能项目

田径类:跑、跳、投

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

体操类:啦啦操、健美操、医护礼仪广播体

操等

新型体育类:飞盘、花样跳绳、滑板等

武术类: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民族体育类:龙舟、舞龙、舞狮、拔河、鞠、投壶、陀螺、押加、板鞋等

课程结合专业特点,采用讲练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组

练习教学、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对于传统武术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以网络资源与现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简化教学重难点,易于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校体育社团、体育赛事、课下健康长跑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热情,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合,塑造健康身心、养成终生锻炼运动习惯。

4

大学生体质

健康I

大学生体质

健康Ⅱ

大学生体质

健康IV

限定

选修


5


传统体育Ⅰ

传统体育Ⅱ

传统体育Ⅲ

传统体育Ⅳ

《军事技能(军训)》课的实际训练时间不少于14天。加强体育工作,落实晨练制度,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生晨练列入第二课堂管理;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方可毕业;开展民族传统特色、行业特色体育项目教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每学期体育课必修模块,将健美操等项目列入限定选修模块,至少1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到合格要求,方可毕业。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个性选修课2类,应修满不少于1学分。具体情况7所示

7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I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Ⅱ

1.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

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2.知识目标: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3.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识别和预防心理危机。

1.健康自我从“心”启程

2.认识自己科学发展

3.完善自我 展示魅力

4.驾驭自我 积极乐观

5.调节自我 百折不挠

6.展示自我 人情练达

7.欣赏自我 为爱导航

8.呵护心灵 珍爱生命

本课程应本着“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练习与情景体验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知识讲授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分析、团体训练、体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表演和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一门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考核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手机考勤、课堂表现、实践作业等,占学期总成绩的 60%;终结性评价包括考核方式为期末考查,占学期总成绩的 40%。

2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团体辅导课程中观察、学习、体验并重建认知,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学会探索自我、客观认识自我、调整并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及个体心理素质的提升。包括:适应、人际关系、情绪、学习、创伤、朋辈互助等专题内容。

1.人际关系团体辅导课程

2.情绪主题团体辅导课程

3.哀伤主题团体辅导课程

4.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

5.挫折应对团体心理辅导

6.学习主题团体心理辅


3

其他Ⅱ类通识教育课线上)


4.劳动教育理论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限定选修课不少于1门,应修满不少于0.5学分;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一般不少于1学分。具体情况8所示

8 劳动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劳动教育Ⅰ

劳动教育Ⅱ

劳动教育Ⅲ

劳动教育Ⅳ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对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热爱敬畏之情,有强烈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较好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基本理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了解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能力目标: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3.劳动与就业

4.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5.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

本课程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外,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情况、课前测试成绩、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出勤率等,占6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与综合实践,占 40%。

限定

选修

2

实验室

安全教育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实验室安全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2.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实验室通用安全规范、危险化学品分类与管理、消防知识、电气安全、生物安全基础及废弃物处理等基本知识。

3. 能力目标:能识别常见实验室安全隐患,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如紧急冲淋、灭火器等),掌握基本应急事故(如灼伤、火灾、泄漏)的初步处理与逃生自救能力。

1. 实验室安全通则与规章制度

2.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存储与使用

3. 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选择与使用

4. 实验室消防安全与应急设施

5. 实验室电气、设备与操作安全

6. 实验室废弃物分类与处置要求

7. 事故应急处理与急救基础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安全警示片、虚拟仿真软件、实物展示等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与技能。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含课堂参与、安全知识测验、实操演练表现)占60%,终结性考核(笔试或综合实践报告)占40%。

个性选修课

3

其他Ⅱ类通识教育课线上)

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具体清单(含理论课、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生完成清单项目,规定成绩合格且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


 

5.创新创业理论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限定选修课1门,应修满不少于1学分(护理、助产专业应修满0.5学分);个性选修课(含Ⅱ类通识教育课)一般不少于2学分。具体情况9所示

9 创新创业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

指导I


1.素质目标:认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理想;具有健康的择业心态及较强的择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具备较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具备依法

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具备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能较好融入企业文化;具备较强的法律维权意识。

2.知识目标:掌握求职应聘的基本流程和制作求职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面试所需要的基本礼仪知识及技巧;掌握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掌握常见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和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掌握相关行业职业规范及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掌握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

3.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制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求职材料;能利用各类信息工具获取和发布求职招聘信息;能准确辨识各类招聘陷阱;能从容应对面试,恰当处理面试中常见问题;能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

权益;能迅速能够适应职业环境,实现角色转换。

1.就业相关形势与政策

2.求职信息获取与发布

3.求职材料制作投递

4.应聘面试技巧

5.择业指导

6.职业适应与发展

7.就业权益保护

采用混合式教学,课前利用智慧职教在线平台进行理论知识预习,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讨论、头脑风暴、团队合作、情境模拟等方法实施教学,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两个方面,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分别考查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学习情况及求职材料制作完成情况。

限定

选修

2

创新创业

教育

1.素质目标:具备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正确的创业成败观;具有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具有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具有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

具有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2.知识目标:熟悉创新思维提升的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创业团队组建方法;掌握商业模式的设计创新方法;掌握商业计划书撰写方法;掌握创业资源整合方法;了解创业常见风险类型;了解创业公司创办的基本流程

3.能力目标:能依据创业项目需要合理组建创业团队;能依据创业过程进行精确的财务计算与分配;;能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灵活分析问题、准确概括及总结问题;能够正确进行创业机会甄别和分析;能灵活选择商

业模式;能合理整合创业资源;能正确撰写商业计划书。

1.创业准备

2.把握创业机会

3.组建创业团队

4.创业资源整合

5.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6.制定商业计划书

7.创业风险识别与管控

8.新企业创办与管理

采用混合式教学,课前利用智慧职教在线平台进行理论知识预习,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讨论、头脑风暴、团队合作、情境模拟等方法实施教学,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两个方面,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分别考查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学习情况及求职材料制作完成情况。

个性

选修

3

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

指导Ⅱ


实习就业指导


4

其他Ⅱ类通识教育课线上)

加强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建立模块化教育体系。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以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育项目,规定成绩合格且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


 

6.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类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3学分;个性选修课1门。具体情况10所示

10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类课程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信息技术I

信息技术Ⅱ

1.素质目标:具有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科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掌握常用的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

3.能力目标:能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

2. 信息检索

3. 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4. 文字处理

5. 电子表格处理

6. 演示文稿处理

7. 信息安全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置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通过

线上课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知识、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应在

理实一体实验室中进行,根据“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循序渐进”原则

安排教学内容,项目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或工作,要设置拓展任务,以满

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2

人工智能

通识导论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认知与兴趣,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与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思维与跨界融合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主要领域(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及典型应用场景,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

3.能力目标:能够初步分析和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具备进一步学习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能力,并能将AI思维应用于本专业领域解决简单问题。

1. 人工智能概述: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

2. 人工智能主要领域与技术简介(知识表示、搜索、推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

3. 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智能推荐、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能金融等)

4. 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偏见、隐私、就业冲击与治理

5. 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初探(如AI绘画、大模型对话体验)

本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工具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通识性、趣味性与前瞻性,弱化复杂数学原理与代码实现。通过邀请业界专家讲座、组织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深化理解。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参与(20%)、小组调研报告(30%)和期末项目设计(50%)。

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考试(CCT)、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取得等级证书后,可取得个性选修学分,列入第二课堂管理。

7.文理基础课

必修课1门,应修满2学分;限定选修课4门,应修满3学分。具体情况11所示

11 文理基础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大学语文

1. 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与家国情怀,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沟通协作意识。

2. 知识目标:掌握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外文学经典与文化传统。

3. 能力目标: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熟练撰写专业领域相关的文书。

1. 中外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与鉴赏

2. 汉语基础知识与口语表达训练

3. 应用文写作(调查报告、策划书、论文摘要等)

4.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5. 逻辑基础与批判性思维

本课程采用讲授、小组研讨、演讲辩论、写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读写结合、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阅读报告、写作作业等,占60%)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或综合论文,占40%)相结合。

1

数学

1.素质目标:形成概率论的分析思想。具有能够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良好职业素养;树立预防为主、群体、辨证思维的观念;能够有效开展团结协作与人际沟通。

2.知识目标:掌握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医学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的知识,熟悉数理统计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3.能力目标:能合理地收集、整理、分析资料,选用统计学指标进行描述、估计、比较,学会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正确判断和处理医学问题。能在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阅读文献及进行科学研究。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统计图表

3.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和推断

4.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和推断

5.相关与回归分析

6.统计学主要软件使用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老师在职教云上传学习资料,布置课前、课后作业,随堂测试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任务。线下老师课堂讲授、进行案例讨论分析、配合实践教学,学生认真听课,完成作业。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学习方式,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与氛围,如布置课外调查、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信息阅读医学专业刊物等。

2

物理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模型构建与空间想象能力。

2.知识目标:掌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核心模块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物理思想。

3.能力目标: 能运用物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1. 力学(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与能量)

2. 热学基础

3. 电磁学(静电场、恒定磁场、电磁感应)

4. 振动与波、光学基础

5.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

本课程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验现象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演示实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考核由理论考试(60%)、实验成绩(30%)和平时练习(10%)构成。



 

8.外语类课程

必修课1门,应修满4学分。具体情况表12所示

表12 外语类课程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大学英语I

大学英语Ⅱ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四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国际视野。

2.知识目标: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

3.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用英语进行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够识别和理解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1.打招呼

2.致谢

3.指路

4.守时

5.天气

6.酒店服务

7.食物

8.邀请

9.网络

10.求职

本课程依托江西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英语 MOOC 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运用“Ismart”教学平台、智慧课堂、智慧职教、词达人、英语趣配音等 APP 辅助教学,提供语用场景,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随堂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占6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占40%。

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取得等级证书后,可取得个性选修学分,列入第二课堂管理。

9.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I类通识教育课)

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I类通识教育课)是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非专业性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以及身心诸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与创新,文理基础等类别课程基础上,限定选修课还应修满不少于4学分,包括但不限于美育、安全教育类课程。具体情况表13和表14所示

表13 美育I类通识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1.素质目标: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辨素养、审美素养和创新素养。

2.知识目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传统艺术、传统节日、古代礼仪和生活方式等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命题和概念、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两结合”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规范个人,影响他人,彰显文化素养;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

2. 信息检索

3. 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4. 文字处理

5. 电子表格处理

6. 演示文稿处理

7. 信息安全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置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通过

线上课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知识、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应在

理实一体实验室中进行,根据“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循序渐进”原则

安排教学内容,项目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或工作,要设置拓展任务,以满

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2

大学美育

1.素质目标: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而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

3.能力目标:能够对美的事物有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

1.美学导论

2.美术之美

3.诗歌之美

4.戏剧之美

5.人生之美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造就新时代个性丰富、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线上考勤、讨论互动、线上作业等;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

3

艺术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升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能力,树立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意识。

2.知识目标:掌握中外艺术发展脉络与代表性流派,了解各门类艺术(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的基本特征与表现语言。

3.能力目标:能初步进行艺术作品赏析与批评,具备基本的艺术表现能力或创意实践能力,能将艺术思维应用于专业学习与生活。

1.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2.中外美术史概要与经典作品鉴赏

3.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艺术入门

4.艺术创作基本语言与形式法则

5.艺术批评与创意实践基础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作品赏析、工作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体验式与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艺术观摩、创作工作坊等实践活动。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课堂研讨、艺术评论写作、创作练习等,占60%)与终结性考核(期末创意报告或作品展示,占40%)相结合。

加强美育工作,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其中,公共艺术课程包括公共基础限选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美育》和《艺术》,应修满2学分;艺术实践列入第二课堂管理。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及第二课堂艺术实践考核合格且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

表14 安全教育I类通识教育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国家安全

教育

1.素质目标: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2.知识目标: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掌握国家安全各重点领域的基本内涵、重要性、面临的威胁与挑战、维护的途径与方法。

3.能力目标: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具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能够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1.完整准确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2.在党的领导下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4.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5.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6.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7.坚持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

8.坚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9.筑牢其他各领域国家安全屏障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体现中央有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精神,系统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教学以线上+线下方式,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国家安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安全的热情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2


大学生

校园安全

教育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形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应急处理能力,共建平安校园。

2.知识目标:掌握防盗、防骗、防火、防灾、交通、食品、网络、心理等校园安全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3.能力目标:能识别各类安全隐患,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技能,具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我保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1.国家安全与反间谍警示教育

2.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与金融安全

3.消防安全与应急疏散

4.交通安全与出行防护

5.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预防

6.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

7.法律法规与校纪校规

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应急演练等方式强化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包括安全知识测试(40%)、情景模拟操作(30%)和日常安全行为表现(30%)。

3

实验室

安全教育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安全第一"的实验理念,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2.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室安全通则、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设备安全等专业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3.能力目标: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规范操作实验设备,识别和处理实验室安全隐患,掌握应急事故处置和逃生自救能力。

1.实验室安全通则与管理制度

2.危险化学品管理与使用规范

3.生物安全与病原微生物防护

4.辐射防护与激光安全

5.特种设备与电气安全

6.实验室废弃物处理

7.事故应急处理与急救技能

本课程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虚拟仿真、实操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要求通过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考核包括理论考试(50%)、实操考核(30%)和日常实验安全表现(20%)。


加强安全教育,开设公共基础限选课,应修满4学分;主要包括: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做好校园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应急和避险知识、技能,重点抓好实验室安全教育。

结合学校现有医药卫生专业大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素质、知识、能力组成结构与专业课程特点,将《职业素养》《健康教育》课程与相关专业必修课,如《专业导论》《临床医学概论》以及临床各科专业课程等,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分别整合进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公共基础限选课《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

10.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是面向全校在校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多学科交叉互融的综合素质类课程,目的是拓展知识面,提升心理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融合国内外多学科领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法,提高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主要分为10类,包括:①哲学、历史与社会学;②文化、语言与文学;③经济、管理与法律;④自然、环境与科学;⑤信息、技术与工程;⑥艺术、体育与健康;⑦人生规划、品德与修养;⑧社会、心理与礼仪;⑨就业、创新与创业;⑩劳模、劳动与工匠精神。

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可以线上课程形式教学,每门课程不少于12学时;每学期由教务科根据当年度实际拥有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可自行选择修读10个类别中的课程,一学期修读课程不超过3门。应当避免选择与专业课程内容类似的通识课程,学生毕业时其通识教育个性选修课分布原则上不少于上述类别中的6类,且不低于4学分;其中,劳动教育(⑩劳模、劳动与工匠精神类)一般不少于1学分,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⑦就业、创新与创业类)一般不少于1学分。公共基础个性选修课(Ⅱ类通识教育课)重复修读相同课程不累计学分;不安排补考,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需重修或选修其他课程。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需要前置学习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是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的课程,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延展课程。

学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确定课程,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依托体现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真实生产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等,开展项目式、情境式教学,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设置专业课程必修49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7门修满17学分,专业核心课修满32学分;限选课修满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修满2学分,专业拓展课修满6学分;个选专业拓展课修满不少于14学分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分为平台课、方向课,均为必修课。主要包括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医药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如表15和表16所示。

专业基础平台课由基础医学部、食品药品系和康养系等相关教学单位完成学。专业基础方向课由各系完成教学。

表15 专业基础平台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课证融通


1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医学人文关怀精神,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临床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知识目标: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基本功能;理解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及机体整体统一性;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理解和掌握人体系统器官的活动规律,能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并能阐明各种内环境因素变化对某项生理功能的影响及调节机制、各种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机制

3.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人体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具备初步的标本观察、模型辨识和活体触摸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生理现象和简单临床问题。

1.掌握骨骼、肌肉、关节等运动系统的形态与功能,如骨杠杆作用、关节运动机制

2.掌握内脏器官(心、肺、脑等)的位置、结构及毗邻关系‌

3.解析细胞膜转运、动作电位、肌肉收缩等基本生命活动‌

4.探讨循环、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机制(如血压调控、神经信号传导)‌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查看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测试,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教师在智慧职教手机app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药士证、药师证

2

生物化学

1.素质目标:激发探索生命本质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思政强化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2.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等)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糖、脂、蛋白质等)的途径及调控机制,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能运用分子生物学原理分析生命现象

3.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解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的化学组成、空间构象及生理作用(如血红蛋白的氧运输功能)

2.‌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阐明糖酵解、脂代谢等途径的化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如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释放能量的过程)

3.‌遗传信息传递‌:介绍DNA复制、转录、翻译等分子基础,强调基因表达与疾病关联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查看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测试,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教师在学习通教手机app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药士证、药师证

3

病原生物与

免疫学基础

1.素质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2.通过课程思政渗透,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如传染病防控)‌

2.知识目标:1.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如抗原、抗体、补体系统)及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2.了解超敏反应、医院感染、免疫预防等概念,并能联系实际疾病(如HIV感染、结核病)分析其诊断与防治原则‌

3.能力目标:1.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形态,完成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等基础实验‌。

2.运用免疫学原理解释临床现象。

3.制定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方案

1.病原微生物学‌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分类、生长繁殖特性及致病机制‌重点讲解细菌的革兰染色、特殊结构(如芽孢、荚膜)及常见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感染特点‌

2.免疫学基础‌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外周免疫器官)、免疫应答过程(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及免疫球蛋白(抗体)的功能‌强调抗原识别、补体系统激活及超敏反应等核心概念‌

3.临床与防治应用‌结合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分析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和防治原则(如疫苗应用、消毒灭菌技术)‌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查看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测试,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教师在智慧职教手机app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药士证、药师证

表16 专业基础方向课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课证融通

1

有机化学

1.素质目标: 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如数据记录规范)和安全意识(如易燃试剂处理);树立环保理念(如绿色化学原则)和团队协作精神‌

2.知识目标: 1.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规则(如IUPAC命名法)、结构特征(如官能团、立体构型)及典型反应机理(如亲电加成、亲核取代)‌;2.了解热力学(如吉布斯自由能)和动力学(如反应速率、活化能)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3.能力目标: 能规范完成有机合成实验(如酯化反应)、分离提纯(如蒸馏、萃取)及分析检测(如TLC、IR)‌;能设计简单合成路线(如多步反应串联)并预测产物结构‌

本课程主要介绍烃类、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有机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及反应机理‌‌药物相关化学‌:重点解析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糖类、氨基酸等与药物分子设计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

教师在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

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测试;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做到“教、学、做”合一;课后,教师在智慧课堂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专升本课程、药物检验员证

2

无机及分析化学

1.素质目标: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培育严谨细致的操作态度和人文关怀精神。

2.知识目标: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化学平衡、溶液化学、电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如滴定分析、光谱分析);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在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了解无机材料化学、多酸化学等研究领域,拓展学科视野‌‌。

3.能力目标: 能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完成定量分析实验;具备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分析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本课程包括1.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化学反应原理(热力学、动力学)及四大平衡体系(酸碱、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位平衡)‌

2.‌定量分析技术‌:系统学习滴定分析(酸碱、配位、氧化还原、沉淀滴定)、光度分析及误差处理,结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药物含量测定等实训‌

3.‌元素化学与药学应用‌:重点讲解与药物相关的元素(如Na、K、Ca、Fe等)及其化合物性质,结合中药炮制、药物稳定性等案例‌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创设教学情境,发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采用讲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操作演示等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微课、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打造教育生态课堂;课后完成测试,拓展专业新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专升本课程、药物检验员证

3

仪器分析

1.素质目标: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如危化品管理、废弃物处理)‌;树立质量意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知识目标: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色谱法(HPLC、GC)、电化学分析法等常用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及适用范围‌熟悉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检验报告的标准格式及误差来源与消除措施‌;了解药品质量检验的国家标准(如《中国药典》)及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

3.能力目标: 能熟练操作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等设备,完成样品检测‌;具备具备仪器日常维护、简单故障排除及校准能力‌;能能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分析方法,设计检测方案(如药物含量测定)‌

本课程包括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的原理、设备操作及数据解析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课前,教师在线上(智慧职教)发布课程资源与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与思考;课中,教师在线下进行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课后,教师在线上发布作业与讨论,学生需完成,同时,师生可在线互动答疑、在线讨论、教学内容反馈、教学评价等。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专升本课程、药物检验员证

4

中医药概论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养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药食同源"的健康理念,培育辩证施膳的思维方式和人文关怀精神。

2.知识目标:掌握理解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核心理论框架,熟悉中药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知识‌;理解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了解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要点和食疗原则。

3.能力目标:能进行常见体质辨识;具备为常见慢性病人制定个性化食疗方案的能力;能指导常见药膳的制作和注意事项。

1.中医养生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2.体质辨识与辩证施膳

3.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4.四季养生要点与食疗原则

5.常见慢性病的食疗方案(高血压、糖尿病等)

6.药膳制作工艺与注意事项

7.食疗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应用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药膳制作工坊、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常见食疗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制作要领。考核包括理论考试(40%)、食疗方案设计(30%)及实践操作(30%)。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施膳能力。


5

临床医学概论

1.素质目标: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遵守医疗伦理与法律法规‌;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2.知识目标:掌握掌握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基本临床技能;理解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了解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3.能力目标: 能运用医学知识分析病例,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具备一定药物选择与用药指导能力。

本课程包括常见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内科(如冠心病、肝炎)、外科、妇产科等常见病的病理机制、诊断原则及药物治疗方案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培养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监测3大模块。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和本课程优质教学

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线上结合进行知识巩固和线下能力拓展。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医药商品购销员等级证书



 

2.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包括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事管理与法规等领域的8门,按学期开设8门,修满32学分,均由本系完成教学,具体情况表17所示

表17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教学目标

典型工作

任务描述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主要技能

实训项目

课证融通

1

药理学

1.素质目标:形成保障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能力、态度,巩固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的严谨作风和辩证思维;进一步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巩固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

2.知识目标:掌握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熟悉常见药品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了解新药研发动态(如基因治疗、靶向药物),拓展药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药的认知‌。

3.能力目标:能根据疾病类型(如高血压、感染)选择适宜药物,并解释用药注意事项及药物联用风险能处方审核、用药指导及药品调配

1.根据处方或医嘱,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处方审核,准确调配药品,核实交付患者,并进行用药交代与指导;

2.解读药品说明书,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用药宣教。

3.能与医生、护士、患者进行良好沟通。

①掌握药效学和药动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临床意义。

②掌握传出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药物,激素及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内脏系统药物,抗生素,化学合成抗微生物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抗寄生虫药,解毒药,局麻药和全麻药,抗过敏药各类代表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能够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用药咨询。

③熟悉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

④了解药理学理论新进展。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智慧课堂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课后,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发布课后任务,学

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

3.钙、镁的拮抗作用

4.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血压的影响

5.重要典型药物的虚拟仿真实训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医药商品购销员证

2

药物化学

1.素质目标: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严谨认真,勤于实践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具有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对我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目标: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及特征、主要用途典型药物与化学稳定性、药效、毒性、质量控制和剂型选择有关的理化性质熟悉常用药物的结构类型,以及典型药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体内代谢了解各类药物的发展史及其最新进展,以及新上市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和用途。

3.能力目标:能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药物的临床应用、调剂制剂以及药物生产、分析检验、贮存保管等实际问题

解读药品说明书,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用药宣教,能与医生、护士、患者进行良好沟通;

按照GSP要求,根据药品结构性质,合理选择储存条件,定期养护,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

①掌握典型药物的化学名称、结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用途,能够根据药品性质进行用药交代。

②掌握药物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化学结构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适宜储存条件、优化制剂工艺。

③掌握药物化学修饰的目的和方法。

④熟悉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上市的典型新药的名称、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和用途。

⑤了解各类药物的发展史和最新进展。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和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创设教学情境,发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采用讲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操作演示等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微课、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

课后完成测试,拓展专业新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1.药物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

2.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稳定性实训

3.药物的合成实验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药物制剂工证

3


天然药物化学

1.素质目标增强中医药文化,养成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掌握天然药物中的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熟悉天然药物中的主要类型成分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般原则和方法。

3.能力目标:能根据结构判断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类别能说出常见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方法,并能够理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按照GMP、SOP要求,操作提取分离设备,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记录原始数据,生产记录可追溯; 

操作中注意生产安全,严格遵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岗位操作规程。

①掌握常用提取和分离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②掌握色谱分离法的原理、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③掌握苷、生物碱、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等常见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能够选择并优化提取分离、鉴定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④熟悉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寻找中药活性成分的一般途径。

⑤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智慧课堂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使用智慧课堂手机微信端查看学习任务,并根据任务要求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测试;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教师在智慧课堂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预实验

2.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

3.挥发油薄层点滴反应鉴定

4.生物碱的鉴定

药士证、药师证

4

药剂学

1.素质目标: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培养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自主学习、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

2.知识目标:掌握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及其对制剂质量的影响;掌握主要剂型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处方分析、制备过程和质量要求理解熟悉 GMP 和岗位操作SOP,有序、顺利完成制剂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药品质量,并做好相关记录;了解重要单元操作及主要设备的

原理和应用

3.能力目标: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制剂常用设备具备常用药物剂型及制剂的制备技术

按照GMP、SOP 要求,操作压片机、胶囊填充机、高压灭菌机等制剂生产设备,制备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常见剂型,记录原始数据,保证生产记录可追溯;

持续完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文件,审核记录与报告;

操作中注意生产安全,严格遵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岗位操作规程。

①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基础知识。

②掌握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分类、质量要求与检查、制备方法与工艺,能够根据剂型特点

进行制剂生产、质量控制、用药指导。

③掌握单元操作及其设备工作原理、维护保养,能操作仪器设备完成制剂生产。

④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⑤熟悉辅料性质与作用,包装与储存要求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和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线下知识内化、课后线上结合进行知识巩固和线下能力拓展。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液体制剂制备实训

2.片剂制备实训

3.胶囊剂制备实训

4.散剂和颗粒剂制备实训

5.丸剂制备实训

6.软膏剂和乳膏剂制备实训

7.栓剂和膜剂制备实训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药物制剂工证

5

药物分析

1.素质目标:树立“药品质量第一”观念,理解药物分析在保障用药安全中的社会责任‌;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在药品研发、生产等跨学科项目中有效沟通‌

2.知识目标:掌握掌握《中国药典》的组成与使用方法,理解药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典型药物的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熟悉药物结构-质量关系,能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方法分析药物质量控制规律‌;了解HPLC、GC等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及联用技术发展趋势‌

3.能力目标:能熟练操作药物分析仪器(如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完成药品纯度、含量等检测‌能独立分析药品质量异常问题(如杂质超标、稳定性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按照GMP、SOP 要求,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溶出度检查仪等质量检测仪器,检测原料药、辅料、中间体、成品质量,出具质量检验报告,记录原始数据,保证检测记录可追溯;

完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文件,规范操作人员生产操作,审核记录与报告;

操作中注意实事求是,严格遵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岗位操作规程。

①掌握药品质量标准内容,能够查阅药品质量标准并确定。

②掌握实验室数据记录与管理规范,能够保证结果可追溯。

③掌握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原理及应用,能够独立完成药品质量检验。

④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操作及维护保养,薄层色谱法规范操作,能够熟练操作获得真实数据。

⑤掌握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分析方法及其代表药物分析。

⑥熟悉中药制剂质量检测步骤、方法。

⑦了解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要求、指导原则

整体教学内容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进行系统设计,将教学环节分为课前创设教学情境,课中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课后拓展3个阶段。对应教学情境设计企业教师进课堂,运用讲授法、工作单法、角色扮演法、PBL教学法和分享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支撑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1.《中国药典》的查阅

2.葡萄糖的比旋度测定

3.葡萄糖的杂质检查

4.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5.配位滴定法测定葡萄糖酸钙片的含量

6. HPLC法测定黄体酮注射液的含量

7.气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软胶囊的含量

8.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注射剂的含量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药物检验员

6

临床药物治疗学

1.素质目标:筑牢“健康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培育“真诚医患情”的职业伦理;锤炼“精仁匠心行”的职业精神

2.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原则;熟悉常用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互作用;了解少见病(如川崎病)的治疗措施

3.能力目标:能能规范进行药学问诊;能初步参与制定与评价药物治疗方案;能独立完成处方审核与用药指导;能实施基本的用药监护与健康教育

根据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或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合理用药指导;

结合患者疾病状态、特殊人群,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和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设计个性化给药方案;

①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及原则。

②掌握常见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的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能够制订和评价常见疾病症状的药物治疗方案。

③掌握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掌握特殊人群用药及常见病的药物治疗原则,能够正确推荐和介绍非处方药,进行用药咨询和用药指导。

④熟悉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

充分利用学习通、口子空间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线下知识内化、课后线上结合进行知识巩固和线下能力拓展。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普通感冒的药物治疗方案制订与评价

2.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制订与评价

3.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制订与评价

4.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方案制订与评价

5.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制订与评价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医药商品购销员

7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1.素质目标: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具有药品质量观念和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责任意识具有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养成爱岗敬业、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2.知识目标:掌握处方调剂、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及用药指导、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以及药物临床使用安全等知识熟悉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药学服务与药物咨询、临床常见药物中毒与解救、静脉药物集中调配、药品管理、药品临床应用评价等方面知识了解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意义及其临床意义;药物信息服务及医疗器械等知识。

3.能力目标: 能够在医疗机构和社会药房等熟练开展处方调剂、非处方药销售及用药指导等基本药学技术服务工作。具备用药咨询服务能力、静脉药物集中调配能力

根据处方或医嘱,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处方审核,准确调配药品,核实交付患者,并进行用药交代与指导;

解读药品说明书,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用药宣教;

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

①掌握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处方审核、处方调配、用药指导的原则,医院药房组织、岗位设置与人员分工。

②掌握用药咨询、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疾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开展用药宣教。

③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用药错误原因与防范、药品质量缺陷问题处置。

④掌握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审方、质量管理、药物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无菌概念,洁净服穿戴,生物安全柜、洁净台使用,能够对静脉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

⑤熟悉常用医学指标的检查意义及临床意义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线下知识内化、课后线上知识巩固和线下能力拓展等教学互动。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医院药房和社会药店社会服务情况调研

2.处方调剂综合实训

3.用药咨询与健康教育综合实训

4.非处方药用药指导实训

5.常见疾病用药咨询实训

6.零售药店药品摆放与陈列实训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医药商品购销员

8

药事管理与法规

1.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力求在工作中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生产、依法检验、依法经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意识,自觉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与用药合法权益

2.知识目标: 掌握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药物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掌握特殊管理药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等方面基本管理规定掌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熟悉药品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法律体系;熟悉药学技术人员管理、药品信息管理、药品注册管理等基本要求;了解我国药事管理发展情况和国外药事管理动态。

3.能力目标: 能依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正确开展药学实践活动;能根据国家现行GMP、GSP 等法规要求,正确开展药品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工作

按照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依规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工作,具备强烈的规范化、法制化意识,能自觉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与用药合法权益。

①掌握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相关法规,药事管理的体制及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知识。

②掌握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信息管理、价格管理、处方调配、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要点与方法,特殊药品管理。

③掌握执业药师管理及药师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

④具有依法从业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法规分

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课程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智慧课堂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并完成相关测试;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和具体案例项目分析相结合;课后,教师发布课后任务,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1.药师与执业药师网上报名

2.国家及当地基药目录、医保目录查询;药品标准查询;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及报表填写

3.药品标签、说明书分析讨论;违法药品广告分析讨论

4.模拟某种药品注册申请;辨别药品通用名、商品名和商标

5.药品生产企业参观及GMP操作体检

药士证、药师证、执业药师证、医药商品购销员、药物制剂工

3.专业拓展课程

修满不少于20学分;其中,限选课修满6学分,个选课修满不少于14学分。

限选课包括:药学导论与职业素养、医药职业道德、医药发展史、卫生职业英语、医药文献检索、数理统计、天然药物学、中成药、药品流通与营销、人际沟通、医药电子商务、营养与膳食、养生保健技术、药物制剂设备、生物药物概论等课程。个选课包括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Ⅱ等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在校内外进行药品分类摆放、储存保管、审方调剂、药品制剂生产、质量检验等综合实训,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在卫生、医药制造业的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药品调剂、静脉药物配置、库房管理、用药指导、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检验与管理、药品零售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实践性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应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具体情况表18所示

表18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实践类型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开设学期

集中

实践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军训

2

112

1

体育

1

27

1、3

大学生体质健康

1.5

18

1、2、4

传统体育

2.5

81

1—4

岗位实习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

1

12

4

毕业实习(岗位实习)与毕业设计

32

972

4—6

专业拓展个选课程

就业创业指导

1

12

6

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

12

12

6

课程

实践

公共基础课程

8.2

147

1—4

专业课程

15.6

280

1—4

第二课堂

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周”、劳动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PRETCO、CET-4、6等级证书项目,CCT、NCRE等级证书项目等。

2.岗位实习(毕业实习)

实习教学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21年修订)和教育部制订的高职药学专业教学标准。毕业实习时间为8个月(32周)主要形式为岗位实习,是指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一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进一步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实习场所基本要求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能提供调剂药师药品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检验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制订本专业岗位实习教学大纲,明确实习教学目标、时间安排、岗位和学习内容、要求等。毕业实习前,各专业需开设专业必修课《实习就业岗前教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产业导师“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考核如表19所示

表19 毕业实习(岗位实习)课程开设情况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教学要求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教学

单位

教学

形式

考核

形式

专业

必修

1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

12

1

4

食品药品系

B

K

2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972

32

4-6

C

K

学生实习考核纳入学业评价,考核成绩作为毕业的重要依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3.毕业设计/考核

毕业实习期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任选下列一项完成毕业设计:

1.结合岗位实习撰写系统的专业实习总结,不少于1500字。

2.结合专业实习期间参与的工作项目或案例,撰写工作项目报告1篇或案例分析报告1篇。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四)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

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包括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创业与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创业与创新理论教育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1门,修满1学分;限选课修满不少于1学分;个选课修满不少于1学分。

就业、创业与创新实践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实习就业岗前教育》《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专业选修课《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培训》《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由各系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PRETCO、CET-4、6等级证书,CCT、NCRE等级证书或发表学术论文等成果,均列入第二课堂管理如表20所示

20 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计划表

教育

模块

课程

类别

课程

数量

课程名称

学分(修学)

要求

教学单位

理论

必修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Ⅰ

1

实习就业科

限选

2

创新创业教育

1

团委

个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Ⅱ、Ⅱ类通识教育课

≥2

教务科

实践

必修

2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岗位实习(毕业实习)

≥32.5




教学系

限选

3

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培训

≥6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考核

合格

职业技能(学科)竞赛

个选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PRETCO、CET-4、6等级证书

CCT、NCRE等级证书

发表学术论文等成果

学生应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就业、创业与创新理论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课程学习,规定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必修不少于33.5学分,限选不少于7学分,个选不少于2学分),方可毕业。

(五)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探索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教育体系,制订劳动教育具体清单;要突出技能性,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实效,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学校劳动教育具体清单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部分。理论教育清单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1门,修满2学分;限选课修满0.5学分;个选课修满2学分。实践教育清单包括:日常生活劳动项目必修,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项目限选,社会实践、“劳动周”等劳动实践项目个选,均列入第二课堂管理,由各系完成教学任务,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Ⅱ类通识教育课主要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日常生活劳动项目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生活,增强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要注重组织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参加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项目,时间不少于3周;社会实践、“劳动周”等劳动实践项目中,要组织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多种形式活动。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学分合并认定为劳动教育学分,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劳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习指导;要特别注重依托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接受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如表21所示

21 劳动教育具体清单(计划表)

教育

模块

课程类别

课程

数量

课程名称

学分(修学)要求

教学单位

理论

必修

1

劳动教育

2

教务科

限选

1

实验室安全教育

0.5

实验实训中心

个选

Ⅱ类通识教育课

≥1

教务科

实践

必修

第二

课堂

日常生活劳动

考核

合格

教学系

限选

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

个选

社会实践

“劳动周”活动

其他劳动实践项目

创新

创业

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学分(必修修满34学分,限选修满14学分,个选修满2学分)

合并认定为劳动教育学分,第二课堂学习纳入劳动教育。

学生应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劳动教育清单项目,规定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必修修满36学分,限选修满14.5学分,个选修满2学分;含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学分),方可毕业。

(六)第二课堂

第1-4学期必修,每学期不少于2学分,合计不少于8学分。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和素质提升,使第二课堂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制订本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安排与考核计划表,详见附件4。

学生按要求完成第二课堂素质教育项目,综合考核合格,方可毕业如表22所示

22 第二课堂考核计划表

学期考核

要求与评分

完成必修项目,

积分30分及以上

完成必修项目,

积分50分及以上

完成必修项目,

积分80分及以上

考核等次

合格

良好

优秀

对第二课堂学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重修要求是下一学期的选修项目积分不少于30分。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学时与学分

需修读总学时不少于2761 ,总学分为159。

(二)教学周安排

学生在校总时间为120周,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具体安排表23所示

表23 教学周安排表

学年学期

教学周数

教学周次

1

2-3

4

5-8

9-13

14-16

17-19

20

21-24

25-28

1

第1

学期

(20周)

入学

教育

集中理实教学16周(含认识实习)


第2

学期

(20周)

集中理实教学18周(含认识实习)

暑假

2

第3

学期

(20周)

集中理实教学18周(含认识实习)


第4

学期

(28周)

集中理实教学12周

※实习就业

岗前培训

(含考试)3周

※岗位实习

(毕业实习)12周

3

第5

学期

(24周)

※岗位实习(毕业实习):24周


第6

学期

(8周)

※岗位实习

(毕业实习)

4周

※毕业设计/考核与就业创业指导1周

※专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3周


备注

※表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计:53周














(三)教学进程安排

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件1,课程设置有关比例表24所示

表24 课程设置结构表

课程类型

开设数量(门)

学分

学时

总数

理论

实践

学分

占比

总数

占比

实践

占比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26

34.5

21.70%

526

19.05%

379

147

5.32%

限选课

13

11.5

7.23%

245

8.87%

151

94

3.40%

个选课

10

1.0

0.63%

96

3.48%

4

12

0.43%

 

49

47.0

29.56%

867

31.40%

534

253

9.16%

专业课

基础课

必修课

7

17.0

10.69%

285

10.32%

186

99

3.59%

限选课

2

2.0

1.26%

36

1.30%

26

10

0.36%

个选课

0

0.0

0.00%

0

0.00%

0

0

0.00%

核心课

必修课

10

32.0

20.13%

552

19.99%

417

135

4.89%

拓展课

限选课

6

6.0

3.77%

105

3.80%

74

31

1.12%

个选课

2

14.0

8.81%

12

0.43%

2

10

0.36%

 

27

71.0

44.65%

990

35.86%

705

285

10.32%

岗位实习

实习就业岗前教育

1

1.0

0.63%

12

0.43%

0

12

0.4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1

32.0

20.13%

972

35.20%

0

972

35.20%

 

2

33.0

20.75%

984

35.64%

0

984

35.64%

总计

78

159.0

2761

1239

1522

55.12%

选修课

限选课

21

19.5

12.26%

386

13.98%

251

135

4.89%

个选课

12

15.0

9.43%

108

3.91%

6

22

0.80%

 

33

34.5

21.70%

494

17.89%

257

157

5.69%












备注本表统计学生需修读课程情况;相同名称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课,每学期均单独计算;“第二课堂”归类公共基础个选课,按课程考核,进行学分管理。

八、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一)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18: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为6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专任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如表25所示

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25 药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结构分类

比例(%)

职称结构

教授

10~20

副教授

20~30

讲师

40~50

助教

10~20

年龄结构

<30岁

10~20

30-39岁

35~45

40-49

30~45

≥50

5~15

学历结构

博士研究生

≥15

硕士研究生

≥70

大学本科

10

双师型教师

不低于80

(二)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带头人为高级职称,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医药卫生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主持专业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三)专任教师(含行政兼课教师)

本专业专任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过渡期除外),具有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新要求,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四)外聘兼职(兼课)教师

主要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中聘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根据需要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建立专门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应建立专门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九、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备黑(白)板、希沃智能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能够实现线上、线下课堂同步实施,课堂实景回放,满足学生多课堂、多地点学习,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场所符合面积、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实验、实训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能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各专业实训室应根据专业教学标准配置设备,具体设备配置可参考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明确承担的课程教学与实训任务、实验实训室数量和设备总值。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鼓励在实训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校内实训室配置要求见表26所示。

表26  校内实训室配置要求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主要设施设备

主要实训项目

工位数

1

化学实验室

配备超声波清洗仪4台、离心机4台、恒温水浴装置24台、旋转蒸发仪4台、熔点测定仪等设备

1.萃取与洗涤

2.工业酒精的常压蒸馏

3.醇和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4.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定性鉴别

50

2

分析实验室

配备电子天平24台、移液管200根、滴定管200根等,紫外分光光仪4台、红外光谱仪1台,高效液相色谱5台,气相色谱仪1台

1.苯酚‌与Fe³+的显色反应与物理常数测定‌

2.如玄明粉中重金属限量测定‌

3.阿司匹林片中水分测定(费休氏法)

4.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

5.蛋白质与氨基酸显色反应‌

50

3

制剂实训室

配备碾钵30套,药典筛6套、粉碎机6台,制粒设备、压片机5台、胶囊填充板30套、滴丸机1台、颗粒包装机1台、铝塑包装机1台等设备

1.复方碘溶液的制备

2.溶液型和高分子溶液液体制剂制备;

3.乳剂的制备

4.混悬剂的制备

5.软膏剂与乳膏剂的制备

6.栓剂的制备

7.注射用冻干制剂制备的仿真软件操作

50

 4

仪器分析实训室

配备旋光仪、脆碎度检查仪、溶出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

1.葡萄糖注射液旋光度测定

2.维生素C片的脆碎度测定

3.维生素C溶出度测定

4.氧化铝活度测定与混合染料分离‌

5.阿司匹林片剂含量均匀度测定‌

6.乙醇残留测定

50

5

模拟药房

主要包含配备药用冰箱、计算机、药架、

1.药品分类与陈列管理实训

2.药学服务技能实训

3.处方调剂与审核实训

4.药品经营与管理实训

50

6

模拟药厂

配备压片机、制粒机、粉碎机、混合机、制丸机、制水机、脆碎度仪、溶出仪等

1.GMP规范操作

2.六味地黄丸的制备

3.维生素C片的制备

50

7

模拟静脉配置中心


配备电脑主要包含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温湿度计等设备。

1.静脉配置流程

2.超净台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3.审方操作

50

8

机能实训室


配备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磅秤、天平、热板测痛仪等

1.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血压的影响

2.呋塞米对兔尿量的影响

3.有机磷中毒及解救

4.硫酸镁中毒及解救

5.双氯芬酸钠的镇痛作用

50

9

药学虚拟仿真实训室

药剂学虚拟仿真平台采用“专业图形工作站”的显示方式,50张椅子、展示系统、展示设备等

1.压片机的拆解

2.喷雾干燥机的拆解

3.葡萄糖注射剂生产流程

50

3.实习场所基本要求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见表27),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包括医疗机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能够提供药品调剂、药品购销和药品生产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数量多于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应安排有超过3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27 药学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配置与要求


序号

实训类型

主要基地名称

级别/规模

实习实训岗位及内容

1


医疗机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调剂药师

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调剂药师

3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调剂药师

4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调剂药师

5

江西省中医院

三甲

调剂药师

6

南昌市第一医院

三甲

调剂药师

7

生产企业

华润江中制药

大型企业

药物制剂工

8

杭州奥泰医院有限公司

中型企业

药物制剂工

9

经营企业

益丰大药店有限公司

企业

医药购销

10

康佰家医药有限公司

中型企业

医药购销

11

大森林医药有限公司

中型企业

医药购销

4.产教融合共同体

牵头或积极参与药品生产和经营等联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等,通过将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构建一个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升,还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积极推广和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二)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管理的政策规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选好用好教材。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教材选用工作;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用符合区域和学校实际的规范教材,其中必须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点教材,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优先使用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全国百强出版社教材;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根据本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需要,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课证融通的课程,选用的教材统一进行备案。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医药行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药品生产专业操作技术类图书和实务案例类图书(具体见表28);种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具体见表29)。

表28 药学专业图书配备一览表(选样)


序号

图书文献名称

主编

出处或刊号

1

常见疾病临床药物应用指南

张晓坚

ISBN:9787534969010

2

常见疾病谱用药速查速用手册

康震

ISBN:9787122193841

3

常用药物临床特点与合理应用

李彤

ISBN:9787523506516

4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与实践

刘晶

ISBN:9787568083836

5

老年人合理用药

吴国忠

ISBN:9787309115888

6

临床药理与药物治疗应用

夏海清

ISBN:9787539071046

7

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检测技术与应用

周文

ISBN:9787111730774

8

临床疾病概要

刘洋、刘铁英

ISBN:9787568043090

9

现代药品经营与药品安全治理研究

赵文姣

ISBN:9787507767841

10

药物分子设计

梁建华

ISBN: 9787576330908


29 药学专业图书文献配备一览表(选样)


序号

分类

图书名称

用途

备注


1


工具书

药店店员基础训练手册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9787535775580

药品储存与养护技术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9787521425697





2





专业期刊

中国药物警戒

教科研学习

ISSN: 1672-8629

CN:11-5219/R

药物评价研究

教科研学习

ISSN: 1674-6376

CN:12-1409/R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教科研学习

ISSN:1673-713X

CN:11-5512/R

中国药房

教科研学习

ISSN:1001-0408

CN :50-1055/R


3


法律法规、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9391.htm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s://www.samr.gov.cn/zw/zfxxgk/fdzdgknr/fgs/art/2023/art_65070d0ee03a4109ac831ee7b3cee51c.html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s://www.samr.gov.cn/zw/zfxxgk/fdzdgknr/bgt/art/2023/art_bc07ffdb7a1c4e46be371ac5a4a65f9c.html

高等职业学校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yjyzyjxbz/gdzyjy_zk/zk_yywsdl/yywsdl_yxl/202502/P020250207533553493396.pdf

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技能等

级标准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s://www.osta.org.cn/skillStandard

4

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药学技能赛项规程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www.chinaskills-jsw

.org/_img/2021/06/04/20210

604084833324.pdf



5

拓展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09/19/content_5323459.htm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完善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教学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具体见表30)

表30 药学专业数字教学资源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网址

1

药理学

https://mooc2-ans.chaoxing.com/mooc2-ans/mycourse/tch?courseid=238376928&clazzid=111913608&cpi=235084954&enc=f148817544cff739805c8a66ca97c8dc&t=1757388644104&pageHeader=-1&v=2&hideHead=0

2

药物化学

https://mooc1.chaoxing.com/mooc-ans/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55111499&clazzid=127116177&edit=true&v=0&cpi=343536240&pageHeader=-1&needVirtualApproved=0&mooc2HideHead=0

3

药剂学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55115689.html

4

药物分析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55103156.html

5

天然药物化学

https://mooc1-api.chaoxing.com/teachingClassPhoneManage/phone/toParticipateCls?inviteCode=27022900

6

临床药物治疗学

https://mooc2-ans.chaoxing.com/mooc2-ans/mycourse/tch?courseid=232615828&clazzid=127403378&cpi=235084954&enc=a75c7cf7e35bf053c4cb8eb66364fcb8&t=1757388672226&pageHeader=-1&v=2&hideHead=0

7

药事管理法规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45840743.html

8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https://mooc2-ans.chaoxing.com/mooc2-ans/mycourse/tch?courseid=250198578&clazzid=115442237&cpi=343536240&enc=0b5b10480be50ff5a6fd89ee767f5c8f&t=1757392408572&pageHeader=-1&v=2&hideHead=0

十、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模式。利用寒暑假、集中实习及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实习期间聘请校内外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在医药企业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

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与创新教育,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办好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竞赛、科普、服务等于一体的资源库,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图3)

教学方法

积极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思想讨论与研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组织方式,针对课程内容要求,通过运用“专业岗位为导向、能力实训为牵引、情景教学为基础和问题引导为动力”等课程范型,注重采取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积极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实践训练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分组协作学习等方法来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课前和课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中利用小组讨论、问题抢答、闯关游戏等解决焦点问题、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开展校内情境教学、校外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校内校外结合。校内24小时开放实训基地助力学生实践训练;学生课外活动与药学服务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药学技能大赛、医药商品购销员竞赛和科普知识竞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图3“线上线下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十一、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过程可控,综合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发展净效应,实现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

1.改进结果评价。一是鼓励教师改革考试方法,运用卷、面试、口试、小论文、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二是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原则上纯实训课程平时成绩应为100%,专业必修课程平时成绩占比不低于60%,公共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平时成绩占比应不低于50%。

2.强化过程评价。根据课程特点,实践性强或能产生使用价值作品的课程,例如、药物制剂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等课程,应采用实践过程评价、实践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其他课程应鼓励采取作业、提问、口试、小测验、小论文、小设计、期中考试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

3.探索增值评价。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出勤、作业、提问等各种学习情况做出总体和个体的评价,收集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内不同时间点上的素养发展表现的评价数据,基于学生自身素养发展表现的纵向比较,并考虑其他不受学校或教师控制的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如学生的原有成绩水平、人口学因素、家庭背景信息以及学校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使用多水平模型等方法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上述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离开来,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上的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鼓励多元主体评价。课程评价应改变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

教学考核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考核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方式采取提问、观察、问卷调查、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综合测评等方法,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

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和在线学习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认真负责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职业安全、患交流、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等的职业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过程性评价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等,结果性评价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等。

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核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注意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有教师和学生参与,也要注意吸收家长和行业企业参与,校内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与学业考核结合。最终形成“行业—学生—学校—社会”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学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家长问卷等调查和第三方机构评价等 形式,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见图4。

图4学习质量评价模式示意图


十二、质量管理

(一)制定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药学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专业调研、毕业设计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诊断与改进 PDCA 循环如下图5所示。

图5 专业诊断与改进PDCA循环图

(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等教研活动。

(三)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

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开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为下一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专业人才质量检查循环机制

建立“一年小循环,三年大循环”的质量检查机制,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诊断与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三、毕业要求

为贯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要求,持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和实际情况,制定本专业学生毕业标准。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初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医卫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2.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理念,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3.在校学习期间综合素质达到学生发展标准要求。

4.无未撤销违纪处分。

5.诚实守信,按时交清学费,及时归还公物。

(二)身体素质

1.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因病或残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须向学院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

2.心理健康评价达标。

(三)学业成绩

1.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成绩合格。

2.专业技能综合实训(专业技能抽查)考核合格

3.学分

(1)学分认定:按人才培养方案修完所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综合实训课程,并取得159学分,选修课(含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不低于34.5学分,方可毕业。

(2)学分转换:j在校期间获得一项药学相关等级证书(中级)等级证书,获得其中一项证书认定学分1分。k若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及以上成绩的计第二课堂2学分、4学分,在校期间最多累计4学分。l若达到相应的外语等级水平,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计第二课堂4学分。m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可免考《信息技术》,认定学分4分。

十四、参考文献

[1]药学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2025年2月).

[2]《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教督〔2025〕1号).

[3]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

[4]《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教职成〔2021〕2 号).

[5]《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教督〔2025〕1号).

[6]《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7]《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

[8]《高等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1年).

[9]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2018年1月20日).

[10]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2020年第30号).

[11]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2021年第30号).

[12]教育部等八部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21〕4号.

[13]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岗位实习标准》教职成厅函〔2016〕29号.

十五、附录

1.2023药学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附录1  2023级药学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