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打造之“金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涵与特征

发布日期:2024-11-19    浏览次数:

一、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众多职业院校开始挖掘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涵,着手进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工作。

工作手册是企业内部为了促进职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而设计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机构图、业务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等。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指为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和企业用人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将清晰、明确的指导性信息按照一定的学习规律进行组织编排的,具有工作手册与教材共同特征的职业院校教学用书。工作手册式教材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学习目标与工作标准紧密结合,服务于整个行业的岗位需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之中。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工作手册式教材所蕴含的基本属性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属性、“工作”属性和“手册”属性。首先是“职业教育”属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国家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类型进行较为直接的表述,职业教育不是无法继续进行普通教育的学习者的被迫选择,而是与普通教育地位一致,具有独特功能和属性的一种教育类型。工作手册式教材由学校与企业合作编写,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其教学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内容选取典型工作过程,经过教育学化改造,进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技能体系,满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企业用人等多方的需要。其次是“工作”属性,工作手册式教材由任务或项目驱动,从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出发,指向学生未来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在一个个的工作任务中帮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环节、掌握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工作手册式教材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在工作环境下对工作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行业内外所需的综合化职业能力。最后是“手册”属性,教材整体以企业工作手册的形式展开,工作手册式教材所收录的知识体现真实的企业工作手册特点,侧重于实践知识的记录与查询,便于对各种可能会用到的公式、数据、图表、标准、流程等基本工作信息进行查找和学习。

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特征

工作手册式教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针对性、契合企业生产需要和用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教材由学校和企业双元合作编写,以“做中学”为指导,关注学习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发展,教材内容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反馈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生成。

1. “做中学”为指导

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做中学”为指导,将学生学习与岗位工作进行对接,教材自身富有针对性,基于未来可能会接触到的职业要素进行设计。工作手册式教材将学习目标与工作标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学习材料与工作材料紧密结合。

工作手册式教材不再局限于某一项技能,而是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行业“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等多种职业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在满足当下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使学生具备适应产业迭代和信息化转型的能力,将视角落在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形成上。教材内容编排遵循教育学规律,将选取的典型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单元或学习项目,加强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的连接。但是,也正是由于其教材内容的选取特点,工作手册式教材的适用课程通常是具有工作流程明确、工学结合紧密、学习成果可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适用于一些基础性、通识性、原理性的课程,尤其是那些知识体系无法碎片化的课程[3]99。学生在应用教材接受工作指导的过程本身就是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接触,深度感知行业工作内容。此外,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手册”属性使得教材在介绍基本工作程序为学生提供工作指导的同时,也将基本工作资料进行编排,以便于学生时刻查找与使用,实现了学习材料与工作材料的对接。

2. 以学习者为中心

工作手册式教材作为一种“学习材料”而存在,从工作过程出发,围绕学生学习进行设计,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指导,为其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指导性信息,引导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单元或学习项目,在教材的引导下强化问题意识,加深对工作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对工作程序的感受。除此以外,工作手册式教材也为学生独立学习、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教材内部针对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充分发挥“工作”与“手册”的属性,将工作开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材料进行组合,收录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基本材料,如公式、图表、数据、规章、制度等,可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供参考查找,塑造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独立学习、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支持。

3. 教材内容动态生成

职业教育现代化教材不仅要体现课程资源的预设,还要反映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一方面,工作手册式教材对接学校教育过程,依据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动态修正与生成,教师在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馈、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反馈都会对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发展与更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对标行业发展,将社会产业结构布局与行业要求变化作为教材更新的依据之一,教材内容紧跟生产技术革新趋势。也正是这些动态化特征,使得工作手册式教材具有使用周期不固定、更新周期不固定等特点,以满足由诸多因素所产生的更新需求,由此也更加契合实践层面上的需求。

4. 教材开发主体双元

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主体主要由学校和企业组成,二者互相协作、取长补短,对教材进行联合开发。学校编撰人员从管理与内容编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规划工作手册式教材框架,形成教材开发计划,明晰教材开发流程,组织人员进行编写与开发,并依据教材使用反馈进行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发挥作为一线教学人员的优势,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重难点,依据教育学与心理学规律组织教材内容,规范教学语言。企业编撰人员主要提供技术方面和行业需求方面的指导,提高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行业发展动态分析人才需求,代表着企业对于生产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参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的过程实质上是二者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协商的过程,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一致性。(节选自《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年第3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