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群组群逻辑
随着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链群、技术群、岗位群的发展趋势日益清晰,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向专业群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然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群组群的认知大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在实际的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其缺少建设经验,缺乏对产业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分析,未能深入了解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新业态、新岗位以及产业人才需求,难以形成清晰的组群逻辑,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离。专业群如何起步,如何合理选择专业群组群逻辑和模式,如何创新专业群建设路径,以打破建设困境,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科学分析产业人才需求,形成合理的“组群逻辑”,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
1.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是指与区域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对接,由若干相近或相关专业组成,具有共同知识和技能,资源共享程度高,就业关联度高,形成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因此,专业群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级重大发展战略,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行业优势。
2.专业群组群逻辑分析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绝不是不同专业间的机械组合,而是基于产业链的职业岗位群建构的能跨界、协调、互通而又连贯的人才培养新载体。
通过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岗位链)进行专业组群的逻辑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有效途径。常见的组群逻辑有四种:一是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需具有共同学科或技术基础,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等专业组成。二是围绕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以一个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专业,由若干工作对象相似、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同的相关专业组成,例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由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金融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组成。三是面向岗位群构建专业群。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构建,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群,由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组成。四是面向产业链构建专业群。通过分析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状况构建链式专业群,即把产业链上的相关专业组织到一起。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群,由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工艺等专业组成。从本质上说,专业群组群逻辑应当基于知识层面,因此不鼓励把虽在一条产业链上而无知识内在联系的专业组织到一个专业群中。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组群逻辑基于产业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实现以链建群的组群模式。该专业群以旅游产业链为基本逻辑,按照游、食、住为主,行、娱、购为辅,“旅游企业管理知识相交、新媒体运营技术相近、职业岗位连贯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于服务现代旅游企业,由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工艺等四个专业组成旅游管理专业群。
专业群组建的逻辑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必须关注专业群与产业之间的契合度,根据区域产业的需求构建和优化专业群,及时根据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进行调整,确保专业群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同步。其次,需要关注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协同性,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应反映出职业分工的逻辑关系,以便在为不同职业岗位群提供明确任务分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包括不同需求层次和类型。最后,要关注专业群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专业群既要构建一个完整而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得群内的专业方向能够主动适应多样化的产业发展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群结构。
二、专业群建设关键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速度的不断加快,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和不适应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与单一专业相比,专业群更有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从协同产业的角度打造高水平的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双高计划”文件要求,如何建立健全与产业对接、灵活调整和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机制,如何构建校企共建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培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建立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都是专业群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在推进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包括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专业内部自主性过强,过度强调专业特色,专业群未能充分履行社会服务职责,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职工队伍建设相对薄弱,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难,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不够显著,创新力不足,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实训功能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推进等问题。如何摆脱这些困境,解决专业群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专业群建设思路
专业群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以下方面: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坚守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原则,精准地满足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需要完善专业群建设的对接产业、动态调整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以及多方协同合作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和内部治理机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平台搭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建设,下面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专业群建设思路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兼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群为单元,联合行业企业组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招工招生、实训实习、质量评价、就业创业等工作,形成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以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为主线,构建“产教融合、教学与生产对接”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打造“校企双师”课程教学团队,开发基于真实产品技术的“真项目”教学资源、建设“真实车间”的教学场所、设计“真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要素与真实任务有机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前厂后校”产教融合的汽车产业学院,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坚持复合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对应不同职业类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出发,分类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那么,如何分类构建课程体系呢?例如,对于主要培养技术类人才的专业群,群内专业应具有技术共性,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为例,课程体系采用“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顶层分立”的框架;对于主要培养服务类人才的专业群,群内专业对应的岗位面向相同服务对象或情景,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课程体系采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融”的框架;而对于主要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业群,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课程体系可考虑采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框架[5]。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实习实训教学标准、专业(群)教学标准的建设,建立成套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共建共享。
3. 教材与教法改革
深入实施“三教”改革,推进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及时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应创新教材形态,推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根据生源多样化特点,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群岗位标准,校企联合构建基于旅游服务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开发“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程序化为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导向、注重实践技能的原则,编写教材,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同时,以“项目化课改”为抓手,推进教法改革,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产、学、做”一体化教学。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营造职场真实工作环境,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能快速上岗的优秀人才。
4.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根据不同职业的岗位面向,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培育省级及以上级别的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持续优化团队结构,引导团队教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模式改革等工作。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通过深入开展“四个一”工程,科学制定师资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专职师资的整体水平。“四个一”工程,即每位专业教师联系一家以上与其业务背景密切相关的企业,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兼职培训和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每位专业教师每年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各级教学和科研项目;每位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一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配对,积极开展专业合作,优化兼职教师旅游管理队伍。每年每位专业教师带领一批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教学项目到企业(基地)进行在职实习。
5. 基地平台建设及社会服务
针对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以岗位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资源集聚的专业群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以专业群为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实践教学项目。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分类组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设和打造具备开放共享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基地项目,以基地项目为载体,设计与基地相适应、相匹配的实践教学项目,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平台。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打造了一个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电路分析、故障诊断,新能源汽车技术状况鉴定、价值评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装调、检测、维护与检修等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任务,集校内教学、科研、技能考核、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前厂后校”产教融合的汽车产业学院,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社会企业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技能平台。
6. 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探索与境外高校交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与境外高校合作开发国际化课程,开展有关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多途径、多渠道提升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学校与澳洲国际商学院、澳洲中汇学院合作共建海外共融课程,通过师生互换、教学互通等手段,“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与港澳台青年促进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共同举行线上培训活动,进一步落实了中餐繁荣基地惠侨计划,发挥“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平台优势,开展“品尝粤菜——开启岭南美食文化体验之旅”主题国际培训活动,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粤菜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
7. 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建立适应专业群建设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运行机制,推进专业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尤其是优化跨学院建设专业群的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专业群及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持续保持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群结构的同步规划和发展。三是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工作,进行教学诊断并改进。(节选自《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年第4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