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内涵提升,树立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育人理念
一是明确目标,树立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建立在以往传统技能型人才数量的扩张,而是强调通过具备更强创新精神、更丰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助推生产力质的飞跃。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应该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步伐,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从传统的特定岗位或单一技能人才培养,拓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宽口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确保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是紧扣专业,增强人才供需匹配度。专业作为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的重要载体,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供给端和新质产业发展需求端的链接点。为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2024年教育部动态调整职业本科专业布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等,新增专业点188个。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也应以专业为切入口,全面梳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所面向的专业、涉及的岗位群和包含的核心技术类型,提炼分析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技能等级要求中先进企业生产标准,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方案,强化技能人才面对复杂环境的岗位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是立足就业,赋能学生可持续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与壮大,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就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要求不仅能通过精湛的专业技能解决复杂问题,还要能通过创新推动技术和工艺的改进。立足“新质岗位”需求,职业本科“课程融通”要强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使命担当,探索构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有关数据显示,面向机电、航空和轨道交通等专业推行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学生考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就业质量和岗位匹配度明显提高,薪资收入也显著增加,横向对比未考证的学生,部分薪酬差甚至高达1/3。
二、突出高层次性,重构助力“新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是充分调研,选取高等级证书。证书的科学选取是“课证融通”效果彰显的关键第一步。与高职专科不同,因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层次要求上移,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对等级证书的选取有其独特要求。一方面,在了解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动向、掌握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本科教育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行业企业对拟选X证书的认可度调研,研究分析该证书选取的必要性,有效衔接企业内部技术岗位分层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以打造高层次新型劳动者、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基准,把好试点准入关,选取高等级证书,精准实施,有序推进,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突出职业能力,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调制解调”在电信领域的含义是产生能够方便传输的类比信号,并且能够通过解码还原数字信号。为构建与新型劳动者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调制解调”可引申为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模块化课程的过程。首先,根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重点行业核心素养要求,深入调研分析证书的标准和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将调研的情况、分析的数据综合处理,转化为对应准则和思路,构建起职业能力要求与课程的对接矩阵,此为“调制”。其次,要强化递进交替式课程模块的合作共建,注重通识教育模块与专业教育模块、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的融合衔接,推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考核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标准及考核的融合互嵌,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证书所含的能力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复杂工作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最终逐步构建能力逐层递进、模块化结构的新专业群课程体系,此为“解调”。
三是组建培养联盟,推进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以“课证融通”为契机,要促进企业与院校结成校企合作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的分层次递进培养:第一,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理论基础,主要以学校教师授课为主,专业技术课程以理实一体化进行项目式教学,校企共同实施授课与训练;第二,专业实践环节以面向岗位的企业素质课程、企业专项课程、岗位实践课程为主,聘请企业师傅在企业实践基地进行指导;第三,将职业素质教育和发展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学生跨界视野和协作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技术环境和职业需求。
三、多元参与建设,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面向。各方要分级分类推动建设国、省、校与培训评价组织相结合的证书师资培训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围绕信息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准确传递行业前沿引领技术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要求,着力破解职业本科教育师资一线生产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高的问题。
二是根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职业本科院校要结合“课证融通”,根据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健全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技能实践和技术应用的考核比重,整体优化职业本科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对参与“课证融通”建设的教师有所倾斜,引导其走“双师型”发展道路,培养和带动更多“新质人才”,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永不熄灭的引擎。
三是专兼结合,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结合自身师资建设规划,主动开展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请进来”,吸引行业精英、企业骨干、各类能工巧匠加入教师队伍,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以“证”为“媒”,组建校企共育的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帮助教师从生产一线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夯实职业本科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使其紧紧跟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
四、加大开放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一是借助试点,加大开放程度。要以“课证融通”为支点,推动职业本科教育从相对封闭办学状态向开放融合转变,建立面向社会的多元主体办学体系、面向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机制、面向不同生源的多样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面向国际的职业标准,着重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国际性,引领构建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的教育新生态。
二是校企同向,改革创新质量评价机制。要围绕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办学目标,转变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外部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学校与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格局;要发挥学校与培训评价组织双方优势,建立技术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等;要开展以知识技能+实操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改革,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推动教育与生产零距离、人才培养与“新质岗位”需求零距离。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首先,调研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机电工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科学遴选汽车运用与维修高级证书,结合岗位标准和证书标准,联合各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其次,搭建公共实训基地,组建包含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师、行业汽车维修专家等在内的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实现校企共培、协同育人。最后,实行工学交替、能力递进教学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办法、评分标准、社会评价组织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结合学生自评的综合评价方式,使学生既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又熟悉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从而完成从学生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自然转换,提升行业和企业对职业本科教育毕业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32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