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发布日期:2025-03-06    浏览次数:

一、完善应用型科研体系,增强产业服务能力

职业院校的现行考评体系是以教学为主导,侧重于教材、课程、大赛等项目建设,对科研没有硬性要求,科研活动完全取决于各院校自我发展规划。过于松散的科研活动组织导致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偏弱,不仅失去了对课堂常规教学的要素支撑,也无法为社会供给有效的应用型科研服务,特别是对产业端技术升级和结构变迁的贡献力不足。要提升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话语权,关键在于自身的智力竞争力打造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输出。在职业教育整体弱势的大背景下,塑造独特优势,勾画能够彰显自身特色的能力标签将是逆转职教负面刻板印象的有力举措,而能否实现这一构想取决于职业院校的应用型科研能力水平。为此可以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校区”模式,对接产业集中区,建设科研工作点,结合自身优势,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遴选科研带头人,组建师生混编科研团队,入驻应用型科研校区,真正落实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可见,完善职业院校应用型科研体系体现了以“分量”化作“声量”的工作思路,在多元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群体生态中进化为技能型智力资本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高地,增强自身对于产业端的吸附力和黏性。

二、扩大产教双方利益汇合点,构建成长共同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确立,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产教一体”失去了存在基础,随之而来的是产教分离。产教合作动力由先前的行政指令转换为交易成本,缺乏外部激励的情况下,有限理性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职业教育。脱离组织内科层关系的产教双方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如何做实共同利益增量就成为解决产教分离的有效策略。在“引企入教”遭遇体制障碍,“引教入企”面临能力质疑的现实困境下,可以考虑组建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瞄准技能培训市场,融合产教双方的优质资源,缩短产教双方的心理距离,扩大产教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开展合作培训过程中,产教双方人员可以充分互动,解决“理实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双方以各自的相对优势补缺对方的短处。更为重要的是,产教融合型企业还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创建稳定、真实的工作场景,也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创造优质的实践载体。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相比,产教融合型企业面向的技能领域和专业方向更宽,能够适应多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在校际合作的加持下,多个产教融合型企业之间还可以开展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在盘活优质存量资源、扩大业务量的同时,拓宽技能培训范围和受益人群。

三、变松散联结为实体嵌入,推动产教相向而行

传统组织内科层关系解构以后,产教双方演化为组织间的市场关系,短期利益促成的合作很难实现持久稳定,如何把市场关系中相对独立存在的不同实体纳入到整合框架中,将多向度的组织发展目标调节为同向性的集体发展目标,就成为建立紧密型产教融合关系的关键所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与学校的自然分离,可以考虑依托股份制产教共同体联结不同诉求的利益相关者,建设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科技服务、人文交流为一体的实体组织,其中以职业培训为合作核心,发挥聚合效应,升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整合“1+X”证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等外部政策给养,在共同利益存量上做增量,达到融合增益,形成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平台,合作为主线,利益为纽带,业务为抓手,画好多实体融合同心圆。将多向度的分异目标协调为均衡的、互促的和同向度的相向目标,弥补过度专业化引发的部分职能缺失,推动各类组织在融合中回归自然生态的发展轨道。在完善自我吸收能力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能够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以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完成职能完善和规模扩大,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理顺权责关系,优化产教融合治理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应该与现代化治理能力相适应,需要建立内外协同的治理结构和高效的治理机制。多元开放的高职办学格局要求多元参与,多主体共治,突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到高位统筹、高点谋划、高效组织,采取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事务主责相结合的治理策略,由政府出面规制各方权责分配和履职实效,将学校和企业重置于治理中心。设计科学的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将产教融合共同体定位成汇能平台,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或主办职业教育,完善全过程人才培养合作的保障机制。改变松散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优化权力配置,赋权多元治理主体,增强产教融合规制性,按照权责匹配原则,引入第三方组织对产教融合实效进行独立评价,评估结果作为后续招生指标分配、生均拨款、税费减免、职位安排的关键依据。同时,提高产教融合在各主体所属领域的考评比重,以规制性建构治理体系的刚性和执行结果的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多元主体的产教融合行为。此外,培植产教融合治理生态,坚持“合理回报”是持续合作的源泉这一理念,巩固和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的深度关联,汇聚产教融合动力,推动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决策程序步入稳健和成熟。(节选自《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马莉 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