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主体形塑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作为职业教育在新发展阶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发展不仅需要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更需要整合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力量,通过多元主体“跨界”合作交流来打破界域壁垒,促进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共同建设,从根本上激发“五金”建设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公共价值。
1.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从全局视野出发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基地、教材进行统筹建设,涵盖了制度供给、资源投入、权力分配和技术设计等多方面要素,需要政府发挥行政主导力量凝聚人心,承担管理职责进行宏观调控,以约束过度市场化下的离散化倾向。例如,政府部门在“金教材”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教材的内容标准管理,既要甄别“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和政治性,又要评价“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保证教材内容的价值性和有用性,还要判断“是否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需要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的当然主体和主要实施者,需要以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主动整合各方利好资源,以“金质”专业、课程、教师、基地、教材为依托和方向,在与企业积极协商和合作自治中增加聚合性,推动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行稳致远。
3.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需要行业企业发挥主动作用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作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的跨界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发展理念,通过推进校企合作来培养理实一体化人才。因此,行业企业需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为职业教育“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建设融入产业需求和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等内容。
二、制度供给、资源支持、技术支撑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凸显了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和基地的质量的关注和重视,力图从全局视野出发,通过系统推进“五金”建设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为“五金”建设廓清障碍,还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在权衡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提供资源支持,更需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引入数字化技术为“五金”建设增值赋能。
1.在制度供给方面
职业教育的制度及政策问题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需要平衡、协调、统筹国家社会、劳动力市场和学生个体这三者的需求关系,既要符合国家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又要符合学生多样化成才成长的需要,这也是发挥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整体效果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形象的关键所在。
2.在资源支持方面
职业教育“金专业”建设需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更新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信息资源支持;职业教育“金课程”“金教材”“金基地”建设既需要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师傅等人力资源支持,也需要利益相关者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持;职业教育“金教师”培养需要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师资资源,教材、课件、书籍等物力资源和包括工资薪酬、奖励等在内的财力资源。
3.在技术支撑方面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要积极回应信息技术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借技术之力赋能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一方面,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协商搭建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以平台为依托,相关利益主体不仅可以共建共享课程、教材、课件、视频等新形态教育资源,教师也能够在平台上与同行进行专业切磋、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更加方便、直观、真切地感受实践过程,增强学生实训体验感,有效解决“高风险、高投入、高损耗、难实现、难观摩、难再现”的实训、实验难题。
三、整体形塑、重心调适、重点突破的组织策略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在建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组织策略,保证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更加高效有序。其一,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是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的整体行动过程,需要部委统筹、司局协同、央地联动来形成合力,对“五金”建设过程中的权力运行模式、资源供给机制和技术发生情境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形塑。从动力源来看,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既有朝着“金质”发展的质量跃升的内在动力,也有适应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权力来源变迁的外在动力,需要在统筹内部和外部共同构建的多边组织关系的基础上整体形塑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的整体样态,保证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目标的实现。其二,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的重心要不断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调整和适应。严格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只是过程和手段,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建而建”,而要将重心调整到以“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建设来培养“金质”技术技能人才上,以人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检验标准。其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现实条件约束下,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在全面铺开、系统推进的同时要以紧要性任务为重点有选择性地进行突破。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和产业生产密切联系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的问题严重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要以“金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将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不断引入产业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最终以“金专业”建设为契机不断带动“金课程”“金基地”“金教材”的建设和“金教师”的培养。
四、系统规划、组织协同、要素优化的保障架构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第一次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基地和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推进,其建设和运行不仅横跨教育界和职业界两个领域,还包含“五金”在内的多个关键要素,因此,离不开行政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制度、家庭支持保障、社会服务体系、供求预警机制、师生需求预测等各类保障要素的赋能。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还需要在中观层面上实现组织协同,更需要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关键要素不断优化更新。
1.宏观层面
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作为支撑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是职业教育内练“苦功”“基本功”的关键环节。其外承推进建设省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新模式的“一体”和在市域层面建立产教联合体、跨区域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两翼”,内接“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的“五金”核心要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这就需要行动主体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观念和方法体系,对为什么要建设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和怎样建设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形成系统性解释框架,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
2.中观层面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各个组织之间互相掣肘、各自为政的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教育部和人社部职能存在交叉,导致相关政策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彼此割裂和多头管理的困境,政策协同较为困难。而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是一个涵盖多主体、多环节、多要素、多方面的复杂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组织之间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在关键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在互相配合和共同协作下推动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取得预期成效。
3.微观层面
职业教育新基建的“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五个核心要素要以“金质”为目标,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助力、借势、赋能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从根本上保障“五金”的系统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此外,“五金”要不断优化外部注入的资金、人力、制度、技术等关键要素,通过外部要素的质量优化和合理配置,助力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的整体建设。(节选自《成人教育》2025年第4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谭多宁 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