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高”建设: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的目标逻辑与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双高建设计划”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工程,对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的目标逻辑,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服务能级的系统性重构,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从“自我完善”转向“战略支撑”,从“教育供给”升维为“服务贡献”,通过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强耦合”,破解高职教育“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这一逻辑既承袭了第一期“双高建设计划”的根基,更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中开辟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的目标逻辑

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核心导向,通过重构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系统性能力,推动高职教育从内涵优化向服务能级跃迁的范式升级,旨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战略支撑能力的深化与拓展,其目标逻辑已从注重院校内涵建设的“自我循环”逻辑,演进为以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外向服务”逻辑,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目标定位从“自身发展小逻辑”转向“服务贡献大逻辑”

第一期“双高建设计划”侧重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的改善,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等举措构建“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这虽然提升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但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区域贡献不足等局限。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则将目标定位转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大逻辑”,强调将办学能力转化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与贡献力。这种转变契合国家教育强国战略部署,要求职业院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生态圈,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支撑作用。从更深层次看,这一目标逻辑重构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坐标系:院校的办学水平不再仅以“国赛金牌数”“师资博士比”等传统指标衡量,而是以“毕业生本地就业贡献度”“技术成果转化率”“非学历培训覆盖率”等社会效能指标为标尺。这种价值重塑倒逼院校从“孤岛式发展”走向“生态化共生”,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二)构建国家战略牵引与地方特色赋能的现代职教体系

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核心目标,通过国家战略谱系牵引、地方特色资源赋能的逻辑,构建既服务国家产业全局又彰显区域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这种“国家定框架、地方强特色、产业深参与”的立体化发展路径,目标是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错位、省级统筹权与院校自主权脱节等深层次矛盾。

在国家战略谱系牵引层面,通过编制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产业谱系图,构建“全国一盘棋”的产业谱系框架,明确各省份差异化功能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板块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建立“院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突出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复合型人才供给,打造“5G+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群;粤港澳大湾区强化国际产能合作人才储备,建设“湾区标准”认证体系下的跨境产教融合园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点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支点人才,创新“陆海新通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业谱系的空间布局,实现职业教育链与国家级产业集群的精准对接。

在地方特色资源赋能层面,建立“部省协同、一省一策”的动态调整机制。省级政府依据国家产业谱系框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东部创新极核(广东、江苏等)锚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基地—产业学院”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中部崛起板块(河南、湖北等)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创新“产业链需求清单—岗位能力标准库—模块化课程包”贯通的培养体系;西部开放门户(内蒙古、新疆等)聚焦跨境商贸、能源安全等战略需求,构建“语言文化+专业技术+国际规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赋予省级政府专业群动态调整权,形成“国家谱系定方向、省级特色创价值”的良性互动。

在遴选机制上,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同步创新了“地方推荐+联合体审核”的双向遴选机制,通过“自证承诺+动态评估”引导院校从“争帽子”转向“创价值”,构建以企业满意度、雇主评价为核心的质量反馈系统。这既强化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产业布局的全局性,又激发了省级政府立足区域禀赋的制度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省域职教发展新范式。

(三)以“两体”共振实现产教双端供需适配

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的目标逻辑聚焦于激发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主体动能,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协同构建(以下简称“两体”建设),重塑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一目标逻辑从主体激活、平台赋能、功能耦合三个方面,实现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的有机统一。

一是主体激活。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旨在通过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与分级分类政策工具箱,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改革积极性。省级政府主导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框架,配套金融、土地、税收等差异化激励政策,构建了“地方政府需求牵引、中央政策精准供给”的新型央地关系。市域产教联合体实行的理事会实体化运作机制,赋予地方政府统筹产业规划与人才需求的决策权,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链形成动态映射关系。

二是平台赋能。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要求“两体”建设成为整合政行校企资源的超级接口。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相融合的实体化运行平台,通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则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龙头企校+技术中台+小微企群”的垂直生态,依托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与标准研制。“两体”通过横向区域联动、纵向行业贯通的矩阵式架构,形成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闭环系统。

三是功能耦合。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通过“两体”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职教出海四大功能有机耦合。人才培养突出“岗课赛证”融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等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库;科技创新强调“研用一体”,实践中心兼具教学实训与技术服务双重功能,实现技术攻关与师资培养的协同互促;社会服务聚焦“终身学习”,依托联合体搭建技术技能培训平台,建立学分银行与成果认证体系;国际合作坚持“教随产出”,通过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载体,将中国职教标准与教学模式向海外输出,服务职教出海。

这种目标逻辑的确立,标志着职业教育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的战略升级。通过激活地方政府与行业主体的内生动力,依托“两体”建设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立体网络,最终形成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标准框架前置强调全过程评价

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坚持标准引领,在政策设计阶段就已构建了贯穿项目遴选立项、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标准框架,包含思政工作引领度、社会需求匹配度、条件基础支撑度、目标措施可达成度、政策机制保障度、成果成效贡献度在内的6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指标,覆盖33个观测点与119项量化标准。这一变革标志着评价体系从第一期“双高建设计划”的“中期考核导向”转向“全周期闭环管理”,通过前置标准为项目建设提供系统性、科学化、可量化的导航框架。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通过标准框架的前置设计,一方面,将原本分散于中期考核的绩效要求转化为可测量、可追溯的刚性约束,规避了首轮建设中“重申报轻执行”的痼疾;另一方面,以标准为纽带串联起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多方利益,形成“目标共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协同生态。

二、发展对策

(一)构建“需求—供给—反馈”动态适配机制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足的本质,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逻辑”尚未形成。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机制重构入手。

一是强化需求调研与分析。院校应深入区域经济,针对“万亿级产业”“千亿级集群”等开展深度调研,精准把握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差异化服务方案,避免需求分析的模板化和表面化。

二是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打通高职状态数据平台与工信部、人社部等部门的产业数据,实现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数据共享,为专业调整提供实时动态依据,提升院校对区域经济需求的响应能力。

三是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构建完善的反馈渠道,及时收集产业界、企业、学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职业教育供给能够快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推动第二期“双高建设计划”目标的实现。

(二)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针对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贡献度不足的“结构性脱嵌”问题,需立足第四次产业革命背景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重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一是调整科研定位。以第四次产业革命核心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为牵引,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定位从“配套服务”向“前瞻引领”跃迁。联合龙头企业共建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突破工业大数据分析算法、智能传感器柔性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亟需的底层技术。

二是深化应用开发水平。深化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工业4.0基因,重点建设数字孪生实验室、虚拟仿真工坊等新型载体。通过构建“技术需求智能匹配平台”,实现院校科研课题与智能制造企业技术需求的动态对接。既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工匠,又同步攻克企业智能化改造中的技术瓶颈。这种模式呼应了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强调的“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紧密结合”战略。

三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设立校内技术经理人岗位,建立专利分级评估与快速转化通道,通过政策工具(如知识产权分置、中试基地补贴)打通“实验室—生产线—市场”的转化链路。唯有如此,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技术策源地”,而非技术应用的“被动跟随者”。

(三)健全“制度—资源—评价”产教协同框架

针对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不畅的症结,破解之道在于构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制度化合作框架,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边界,建立基于技术贡献度的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出台校企合作负面清单与激励政策,明确企业参与成本分担、知识产权归属等核心条款,降低合作风险。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推行“双基地”“双导师”制,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与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岗位与生产岗位的深度植入。

三是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协同育人实效、成果转化质量等维度量化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从而真正打通“教育供给—产业需求—技术反哺”的价值闭环。

(四)实施“五金”要素协同升级工程

破解“五金”要素孤岛化困境,需构建产教融合的要素协同生态圈。以产业链需求为牵引,建立“五金”联动的闭环建设机制,在教学内涵建设上提质升级,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专业群层面,依托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模块化+柔性化”专业集群,建立基于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的专业动态预警模型,实施新兴专业孵化器和低效专业熔断器双向调节机制。课程体系实施四维重构,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岗位能力图谱→课程知识图谱→教学资源图谱→实训场景图谱”的贯通式课程包,打造智能工厂课堂、虚拟教研室等数实融合教学空间。同步推进教材革命,以“活页式教材+数字孪生资源”为载体,构建“企业技术白皮书即时转化教学案例”的敏捷开发机制。师资建设实施“双师认证2.0”,将企业技术攻关贡献值、专利转化数等产业服务指标纳入职称评审体系,通过技术副总工作站、技能大师工坊等实现校企人才双向嵌入式发展。实训基地建设突出数智赋能,搭建AI能力训练平台和产业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形成生产性实训工位随产业技术迭代同步更新的动态适配机制,最终实现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的基因级重组。

(五)推进“基础设施—教学模式—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

面对数字化转型中“工具理性与教育规律断裂”的深层矛盾,需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基础设施、教学模式与治理体系的协同转型,推动职业教育从“技术工具堆砌”向“教育生态重构”跨越。

一是构建虚实融合的智能基座。建设覆盖教学、实训、管理的全场景云平台,打通设备互联与数据流转链路,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动态耦合。开发产业级虚拟仿真资源库,将企业技术标准与工艺流程深度嵌入实训系统,构建技术支撑与教育目标双向适配的智能基座。

二是重塑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聚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建立“技术能力+教育理念”双轨培养体系,推动教师从工具使用者转型为教育场景设计师。创新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运用智能技术构建“认知引导—实践训练—反思提升”的立体化学习路径,强化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是建立价值导向的智慧治理框架。突破量化评价局限,建立涵盖工匠精神、创新素养等核心要素的多维能力画像系统,推动评价从“分数量化”转向“成长导航”。实施治理流程智能化再造,搭建覆盖教学决策、资源配置、质量监控的治理中枢,形成“需求感知—资源调度—效能反馈”的动态调控机制。(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年第7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郭福春、梁帅。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