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双高”专业群的建设策略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一、深化治理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为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全方位、全要素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搭建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当前专业群建设面临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合作机制松散等现实困境,亟须通过治理机制改革突破制度壁垒。不仅要在组织间建立协作关系,还要促进它们形成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因此,应深化治理机制改革,积极探索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多元组织形式,强化多方联动,明确角色定位,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机制将推动职业教育从单一链条合作向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多元主体联合转变,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协同育人的战略方向,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动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教育部门、产业部门、财政部门等多方力量的有效协同。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难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等传统指标,还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及企业满意度等综合评价,以评价促改革,推动协同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

2.学校注重模式创新与内涵建设

职业院校应紧密跟踪地域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地域产业生态。建立高效能专业群管理体系,实施专业群动态调整优化策略,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形成“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有效提升专业群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3.企业深度参与共赢发展

企业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获取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式,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利用企业在技术、设备、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与职业院校共享,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流融合,共同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为协同育人新生态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变革管理体系,激发集群效应新活力

学校需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构建以专业群为核心的高效管理体系。宏观层面,组建校企混合管理团队,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的全过程,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中观层面,通过项目制、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专业群发展规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微观层面,重构基层教学组织,采用项目组治理模式,实施模块小组负责制,形成扁平化管理机制,提升专业群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同时,加强专业群内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群。

在专业群层面,学校需强化“群”的建设机制,通过明确专业群带头人的领导作用、打破行政与资源分割、优化课程与实验室布局、建立大教研室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充分发挥教师集群优势,促进项目、课题的合作开发与教师资源的交流共享。

三、强化资源整合共享,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为促进专业群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需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案例,实施“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

1.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需加大企业调研力度,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包括人才规格、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基于这些需求,重新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新技术驾驭能力,确保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2.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把握专业发展新趋势

职业院校应紧跟数字化时代步伐,从数字化能力与应用场景入手,对专业名称、内涵、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进行全面升级。

3.重构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共享型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逻辑,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目标,促进群内专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育。为紧密贴合产业链与岗位群的需求,首要任务是重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通过深入剖析产业链各环节及岗位群的职业标准,明确关键技术岗位与职业发展路径,可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策略,灵活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有效应对新工艺与新规范的快速变化,为学生描绘清晰的职业发展蓝图。

4.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

职业院校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对传统实训基地、教材和课程进行全面改造。通过推进实训条件及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改造、搭建智能化教学服务平台、创新教材知识体系与内容呈现形式等措施,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紧密对接。

四、优化团队结构,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互聘、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吸引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产业认知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既懂教育又懂产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外,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推广,形成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动兼职的顺畅机制。

职业院校应以创新机制为引领,激活教师潜能,实施一系列人才发展计划。例如,开展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打造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工匠型”“双师”团队建设;推进“双语”教师培养计划,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落实兼职教师优选计划,构建高水平兼职教师团队。

注重培养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学校需要重新梳理校内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积极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思维,提升其数字化能力,为专业群的数字化改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应及时研讨修订相关教师培养制度体系,实施双带头人、双师、双语“三双”教师团队建设,以专业领军人才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力、青年教师为后备、兼职教师为补充,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反馈与调整机制

为确保产教融合成效的持续提升,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并优化策略。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企业反馈机制等方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对产教融合成果的评估和推广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这一机制将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学校还应建立全面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科学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该体系需从课程建设规划入手,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课程负责人作为关键角色,负责制定并统筹课程建设方案,确保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学习标准手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课前通过预习任务了解学情,课中利用在线检测工具实时监控学习进度,课后则通过评测和测试反馈全面评估学习成果。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考核与反馈机制,通过详细记录与定期报告,为课程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教学质量不断优化。这一系列措施共同构成闭环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节选自《现代职业教育》2025年第10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王丁。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