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二轮 “双高计划” 建设标准与办学能力评价指标犹如两架精密仪器,从不同维度为职业院校的发展精准 “把脉”。前者以 “特色引领、示范先行” 为核心,着力塑造职业教育的标杆典范;后者秉持 “全面评估、整体优化” 的理念,为院校资源配置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二者虽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推动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效能。
一、专业维度:特色发展与全面适配的不同路径
1.1 专业建设:战略布局与精准对接
“双高计划” 建设标准强调职业院校需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与行业特色,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构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专业群体系。同时,建立动态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借助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力量,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提升闭环。部分院校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更注重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精准匹配,要求院校严格依据国家专业目录,每 3 - 5 年开展一次全面的专业调整。在资源配置方面,强调专业规模、资源投入与院校定位的高度契合,鼓励院校紧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坚决避免出现与产业需求脱节的 “预警” 或 “限制发展” 专业。
1.2 人才培养:德技融合与多元育人
“双高计划” 以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充分挖掘新时代发展案例、红色文化资源及行业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完善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大力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路径,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且持续优化。在育人模式上,鼓励院校创新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不低于 50%,保障学生获得充足的岗位实习机会。
1.3 就业情况:质量导向与精准调控
“双高计划”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引入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机制,广泛收集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整合社会就业资源,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协作。通过实施 “红黄牌” 专业招生调减机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切实增强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二、课程维度:思政引领下的创新与质量保障
2.1 思政课程:格局构建与课程落实
“双高计划” 致力于构建 “大思政” 育人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善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明确要求院校严格按照规定开齐开足思政课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思政课程建设规范、有效。
2.2 课程建设:标准引领与内容创新
“双高计划” 倡导校企深度合作共建课程开发中心,邀请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及教育学者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推动课程的创新与迭代。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强调课程设置需紧密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实际,严格遵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确保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及时更新,充分反映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3 教学与评价:模式创新与质量监控
“双高计划” 鼓励打破传统教学空间限制,构建 “学校教室 + 虚拟课堂 + 企业车间” 的多元化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模式和课业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教材维度:规范管理与创新开发并重
3.1 教材管理与选用:严格审核与优质优先
“双高计划” 要求组建由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及时将课程改革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建立严格的教材审核制度,做到 “凡编必审”“凡选必审”,从源头上保障教材质量。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强调党委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规范教材选用流程,优先选用国家和省级优秀教材、规划教材,确保专业课程教材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3.2 教材开发:产教融合与形式革新
“双高计划” 积极推动教材形式创新,鼓励开发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的 “活页式”“工作手册式” 教材,以及互动性强的数字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实际生产需求。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支持校企联合编写新型教材,推进数字教材建设,要求教材内容既符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规范,又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和产业发展动态。
四、师资维度:师德建设与能力提升协同发展
4.1 师德师风:精神弘扬与制度约束
“双高计划”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深耕教学一线,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引领学生成长。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师德教育、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对师德违规行为实行 “零容忍”。
4.2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数量保障与深度参与
“双高计划” 注重打造高素质 “双师型” 师资队伍和教学创新团队,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关键岗位的师生比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其深度参与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3 数量结构:专兼结合与科学配置
“双高计划” 通过创新企业人员聘用机制,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师生比、“双师型” 教师占比等关键指标,确保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科学,形成校企融合的 “双师” 结构教师团队。
4.4 职业能力:实践锻炼与教研创新
“双高计划” 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推行 “教师教学档案袋” 制度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积极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开展校企、校校联合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要求专业带头人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专业课教师每年保证有足够的企业实践经历,新进专业课教师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同时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以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
五、实训实习维度:条件保障与规范管理协同推进
5.1 实训条件:校企共建与技术升级
“双高计划” 推动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创新运营模式,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实践学习环境。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确保校内实训设备充足、工位合理,校外实训基地稳定可靠,且设施设备管理规范、使用高效,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5.2 岗位实习:真实任务与权益保护
“双高计划” 基于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开发实训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习教学取得实效。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严格规范实习管理,确保实习岗位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相匹配,全面保障学生实习权益,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入实习过程。
5.3 安全教育:制度完善与意识培养
“双高计划”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就业岗位,共建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办学能力评价指标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安全知识和劳动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确保实习实训安全有序开展。
第二轮 “双高计划” 建设标准与办学能力评价指标从不同视角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指引。前者聚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示范引领,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的标杆;后者侧重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推动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二者相互补充、协同配合,共同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
来源:中教职联,作者:中教职联研究院。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