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思维方式,形成正确方法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具体目标
(1)素质
1.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2.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和事业心。
3.具有积极持续的学习力,培养的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执行力。
4.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自主创新的专业素质。
(2)知识
1.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源、基本特征和主体精神,要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叙述和揭示传统文化特征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
3.系统认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更加重视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高尚的人格。
(3)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在生活中体会文化,在实践中延伸文化;初步认可并具备求同存异、推己及人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天道酬勤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审美情趣。
2.学于内而形于外,让学生能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能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具有思维发散的能力,能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认可并具备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