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布日期:2025-09-30    浏览次数: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这意味着,我国大中小学将进行系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就高等教育而言,必须开辟新路径,拓展新空间。高校要努力形成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专业知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协同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输出,还要重视价值引领,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中,在价值传播中展现深厚底蕴,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导。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一是要坚持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确保把课程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增强课程针对性、强化吸引力、提高实效性。三是要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深入浅出、生动具象地传授课程内容,通过参观、访问、见习、实习以及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提升课程思政吸引力。高校在做好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和掌握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教师要深入发掘专业教材体系中的德育元素,并且有的放矢、水乳交融地给学生以生动呈现。例如,讲授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时,可以结合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信奉科学、追求真理;讲授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课程时,可以发掘教材体系中的爱国主义和道德伦理元素,阐释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灿烂文明和悠久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讲授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课程,可以联系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历史性成就,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性,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各门专业课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立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以及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上,给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加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引领和支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一流文化引领一流大学建设,要涵养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品质,营造自信自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构建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实施以人为本、友善自在的治理文化,创设更加友好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充分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读书会、学术沙龙、学术报告、主题展览、演讲比赛、文体竞赛等各类活动,尤其要赓续各个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加强校训宣传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后,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在数字社会和自媒体时代,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产出,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育人平台。要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创作微课、短视频、动漫等网络文化作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马璐 司晓宏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