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区域产教联合体等组织的跨界协调功能,组织多元主体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有利于体现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本质属性,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产教融合组织可以吸引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相关机构参与教材开发,建立统一的教材开发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面向特定行业、特定专业的教材开发机构。职业教育集团是我国目前全国分布最广的产教融合组织,具有组织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成熟条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对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具有高度权威性,可以突出前沿技术和行业特色,能够快速反映行业发展需求,提供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是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天然主体;区域产教联合体是以开发区域为核心成立的跨行业产教融合组织,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对接,编写适应性较强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编写专业化有利于规范教材开发流程,加强对教材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组织的优势,在开发目标设定、开发主体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教材呈现载体选择和内容动态更新等方面达到较高要求,构建科学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机制。
一、需求调研与分析机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调研与分析机制能确保教材内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是教材开发工作的基础。首先,进行目标群体需求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基础水平、职业发展期望等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和特点,为教材开发提供依据。其次,分析职业岗位需求。通过研究相关行业的就业趋势、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了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同时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统计数据,提高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再次,对现有教材进行评估。评估学校、企业或其他机构已经开展的类似课程或培训项目,借鉴已有配套教材的优点。最后,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揭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的职业机会,为教材编写提供可靠依据。
二、内容设计与规划机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内容设计与规划机制是为了确定教材的整体架构、核心内容,并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和规划,以确保教材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产教融合组织可以将产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明确职业技能、知识和素养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建立教材的内容框架。这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确保教材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第二,制定教材的整体架构。在考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和层次结构进行组织,确保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流程连贯性。同时,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拓展实践机会。第三,确定核心内容和重点模块。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并确定关键的知识点、技能要素和核心概念,形成教材的骨架。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于零散或冗长,保证学习重点突出,并兼顾内容的系统性。第四,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和规划。根据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确保教材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体包括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考虑适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编写与审核机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编写与审核机制是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的重要环节。它包括由专业教师或领域专家进行教材编写,并进行严格的编审和评估。产教融合组织可以跨界组织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开展教材编写与审核工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首先,教材编写需要由专业教师或领域专家负责。编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行业经验,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有较高造诣。编写人员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与规划等要求,以专业化的素养编写符合标准的教材内容。其次,教材编写应包含理论知识、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部分涵盖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指导部分则着重于操作技能、实际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所学内容。案例分析部分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再次,进行严格的编审和评估。编审环节需要由专业人士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审核和修改,确保教材内容无误、逻辑清晰、表述准确。同时,评估时可以引入同行评议或专家评估等方式,以获取第三方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在编写与编审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学科性和实践性结合,并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准绳,考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学习工具,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等情况。
四、试用与修订机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试用与修订机制是为了不断提高教材的适应性和质量,通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试用,开展对教材的反馈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修订。产教融合组织具有信息来源广泛、反应灵敏的优势,为教材的及时修订创造了条件。
首先,进行教材的试用。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将教材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使用并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试教、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进行,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程度、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表现,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次,收集教材试用阶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和评估。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反馈涉及教材内容的准确性、难易度、实用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资源的充分性等方面。同时,还可以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再次,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改进。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识别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可能需要对内容进行补充、调整顺序,优化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等部分。修订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教师、领域专家和教学设计师参与。最后,持续跟踪和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变革,需要持续关注行业需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及时进行教材的修订和更新。可以建立教材更新周期和机制,定期评估教材的实用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五、监测与评估机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监测与评估机制是为了定期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和效果,以及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行业产教融合组织覆盖面广,在专业课程教材质量监控方面可以借鉴工业产品质量监控的方法。
首先,建立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制定明确的监测指标,包括教材使用率、学生满意度、教师反馈等方面的评估指标。同时确定适当的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其次,开展定期的监测和评估。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会、课堂观察等方式,开展教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应确保监测和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尽可能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分析评估结果并制定改进措施。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教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据此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方案,包括教材内容的修改、教学方法的调整、教材配套资源的更新等。最后,实施改进和持续监测。在制定改进措施后,及时实施并持续监测其效果,根据新一轮的监测和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教材。这是一个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地监测和评估,使教材能够适应变化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六、示范与推广机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示范与推广机制是为了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确保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并实现持续改进和更新。显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组织是教材推广的理想主体。
首先,制定推广计划和策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受众,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策略,包括确定推广渠道、制定推广活动方案、规划宣传资源等。同时,应根据教育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推广策略。其次,选择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职业学校或机构,作为教材的示范应用单位,通过展示其优秀教学案例、分享经验、举办培训活动等方式,推广教材的使用经验。示范学校或机构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学校或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再次,加强宣传和推介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如教育展览会、研讨会、在线平台等,开展教材的宣传和推介,如制作宣传资料及视频、举办推广活动等。同时,与教育相关的媒体合作,提升教材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最后,建立反馈渠道和持续改进机制。在推广过程中,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渠道,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的用户满意度调查、教师培训反馈等方式,获得反馈信息,用于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和配套资源,进行持续改进和更新。(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4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