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打造之“金师”: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与实现路径

发布日期:2024-11-19    浏览次数:

一、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一)建成“与时同频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所谓“与时同频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指能够灵活应对时代剧变,通过主动“变频”与自我“革新”,确保始终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就当下时代而言,“与时同频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至少要具备四项能力: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即能够将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数智技术有机嵌入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中,实现职业教育教师核心工作的数智化转型;二是全球化和跨界互联能力,一方面能够敏锐捕捉、及时汲取世界先进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本土转化,另一方面能够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跨界深度交流与互联深层合作;三是知识整合和教学创新能力:即能够将职业教育教学中涉及的多领域技术技能、跨学科知识进行提炼整合,转化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案,能够结合学生基础、专业特点、产业变化、企业需求、职业岗位等新变化持续创新新教材、新教法;四是政策解读和行动转化能力,即能够读惯、读懂、读透国家持续出台的政策文件,读出国家所期、所想、所向,并将国家政策精神内化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工作表现并落地践行。

(二)建成“文化承融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所谓“文化承融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指能够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命“融入”发展职业教育使命中来。具体而言,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思想或职业理念有机融进专业建设、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等各项职业教育工作板块中,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融与职业教育发展提质培优的承融并进。就承融进程而言,“文化承融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具备三项能力: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提炼能力,即能够坚持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与时代需求、职教发展吻合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迁移与匹配能力,能够将提炼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迁移到职业教育实践中,并与各工作环节进行匹配,绘制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底色;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入能力,能够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的文化价值精髓“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于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中来,形成“文化传承融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融入文化传承”的承融共进格局。

(三)建成“教做双湛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所谓“教做双湛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指同时具备精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素能和精湛的职业教育专业实践素能,既是“教学场”中的工作能手、工作高手,又是“工作场”中的教学能手、教学高手;精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素能指教师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领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至少包含5个素能要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灵活应变的教学艺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个性化的学生教学支持、以身作则的职业素养示范;精湛的职业教育专业实践素能是指教师在所教专业的实践领域具备高水平的创新素养和职业能力,至少包含4个素能要素:丰富的职场实践经验和积累、敏锐的行企发展动态信息捕捉惯习、良好的校企沟通与校企合作能力、持续的行业前沿创新项目参与与积累。

(四)“协同共生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所谓“协同共生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能够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行业边界、地域边界等界域性限制实现协同合作,从而汇聚各方智慧、集合多方资源,生成协同效应,释放共生能量,凝力攻坚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险阻。就核心构件而言,“协同共生型”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三项基本能力:一是持续创造不可替代性的能力,即能够不断抛弃固有优势和原有价值,不断创造新优势和新价值,持续生成能够弥补他人劣势的协同价值;二是熟练运用混沌思维的能力,即能够正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摒弃传统线性思维方式的稳定趋势和理解惯习,善于在变化中迅速找到解决方案;三是轻松驾驭共生战略的能力,充分认识当前正处于万物互联、动态变化、难以预测的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摒弃“单奏模式”,寻求与伙伴共创、共谋、共策、共解的“共鸣模式”,共同应对、合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不确定困境和复杂性难题。

二、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路径

(一)构建全生命期教育体系:赋能教师个体终身成长与发展

无需置疑,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深陷不确定和复杂的时代变革中,职业教育教师个体获得特色化成长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具备与时俱进的智慧,能够敏锐应对多元巨变与复杂挑战,据此,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持续赋能教师个体终身成长与发展。

建设“与时同频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强调对“时”的关注。从历史视角出发,尊重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理应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需依次构建三个子系统:“成为”教育体系、“成长”教育体系、“成就”教育体系。“成为”教育体系,赋能对象是职业教育“初师者”,核心功能在于为“初师者”提供“成为合格教师”的教育赋能,助其顺利通过专业考核鉴定为“合格师”;“成长”教育体系,赋能对象是职业教育“合格师”,核心功能在于为“合格师”提供“成长为优秀教师”的教育赋能,助其顺利通过专业考核鉴定为“优秀师”;“成就”教育体系,赋能对象是职业教育“优秀师”,核心功能在于为“优秀师”提供“成就为卓越教师”的教育赋能,助其顺利通过专业考核鉴定为“卓越师”。

(二)构建文化承融赋责制度:确保教师文化承融秩序与有效

建设“文化承融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应构建文化承融赋责制度,即在职业教育教师文化承融过程中建立一套责任分配和奖惩制度,旨在以理性和量化的制度完善赋予教师文化承融责任,以路径和措施的治理细化驱动教师文化承融担当,确保教师文化承融的秩序有效进行。

构建文化承融赋责制度可从四条路径推进:一是明确职业教育教师的文化承融责任。通过出台专项制度文件或管理办法等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教师的文化承融责任范围、工作职责,全面覆盖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教材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技能文化建设等职业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文化传承工作由“失范”转向“规范”。二是匹配职业教育教师的文化承融权力。以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权威职务岗位、专项经费支持等途径确保文化承融责任履行者具备匹配性权力和资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文化传承工作由“边缘”转向“合法”。三是建立职业教育教师文化承融追责机制。设计由管理、监督、自评、他评、反馈、惩罚、纠偏七个工作环节无缝衔接的闭环式追责流程,及时排查不履行责权的行为并进行追究和惩罚,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文化传承工作由“失序”转向“秩序”。四是建立职业教育教师文化承融激励机制。通过给予荣誉称号、关联职称评审、挂钩职务晋升、增加工资绩效等教师认可的奖励形式对职业教育文化承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体或团队进行有效激励,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文化承融工作由“失力”转向“自觉”。

(三)构建教做双元评价机制:驱动教师教与做的兼容性升级

建设“教做双湛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应构建教做双元评价机制,旨在精准对接建设“教做双湛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目标需求,实施匹配性评价,不仅要对“教”进行评价,还要对“做”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实施与反馈正驱动职业教育教师自组织朝着“教湛”与“做湛”并轨方向努力,最终汇成建好“教做双湛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共同目标。

构建教做双元评价机制需要着力解决好两个关键性问题。第一,从结构和功能出发重构评价系统。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教做双元评价机制的核心功能是驱动教师教与做的兼融性持续升级并走向精湛,换言之,既要发挥有效评“教”的功能,又要发挥有效评“做”的功能,这决定了教做双元评价机制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子系统:评“教”系统和评“做”系统,二者地位平等、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第二,从标准与制度出发撬动评价变革。构建教做双元评价机制是在建设“教做双湛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语境下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其中“新标准”重塑是变革的起点,“新制度”重建是变革的保障。“新标准”体系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省、市)和学校标准三级升序标准,鉴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各校可自定学校标准,各地可自定地方标准,学校标准不低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新标准”由政行校企四方共同参与商讨制定,由各级权威部门公布实施并监督执行,且能紧密追踪国家相关文件进行回应调整;“新标准”评价指标能够瞄准职业教育教师“教”和“做”两项素能进行“精准式”评估。“新制度”使命在于保障“新机制”的长期与秩序运行,为节约“新制度”建设的时间、人力等综合成本,可运用“嵌合”战略建设,即将新制度以条文形式嵌入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教师日常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教师发展激励制度等一系列与教师有关的制度中,生成“聚合式”制度效能,确保“新机制”的“保障使命”。

(四)构建协作共赢激励机制:打造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共生体

建设“协同共生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应构建协作共赢激励机制,激励职业教育教师冲破个体能力局限与工作边界,通过与他人协作获得赋能发展的能量增效与共赢效益,彻底改变“单打独斗”造成的内卷式竞争与发展乏力,转向追求延展式共生与发展动力,催生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共生体的“出道”与“出彩”,从而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这个“整体系统”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审视当下,“协作、共赢、协同、共生”等愿景多出现在学术论文或官方文件的“应然场”,而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或相关工作“实然场”的落地推进不容乐观,构建协作共赢激励机制旨在解决“两场间的堵塞瓶颈”。为此,构建协作共赢激励机制将以定位堵点与挖掘堵源为逻辑起点,通过探究疏通策略为突破口切入。一是堵在“教师遭遇协作困惑,不知何以为之”,源在“引力不足”,于是需要制造协作“引力漩涡”。通过协作平台构建、协作文化宣传、协作标杆打造、协作法制保障、协作氛围营造、协作咨询服务、协作经验交流等“同频历经”合力生成协作“引力漩涡”,“虹吸”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使其轻松突破个体成长边界,进入协作空间获得更大成长力量。二是堵在“教师遭遇协同困惑,无法收获共赢”,源在“利益失衡”,于是需要满足各方“利益耦点”。通过协作多方主体各自利益需求真实表达权利的合法赋予与保障,准确定位多元利益需求耦合点,进而对“点”设计职业教育教师协作利益共享与分配方案,让每位协作教师个体均可赢得“心仪的利益回报”。三是堵在“教师激励措施低效,滞后教师需求”,源在“药不对症”,于是需要统筹激励“精准同向”。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标杆选拔、荣誉称号、绩效提升、经费支持、平台升级等多种激励机制的统筹设计与协调安排,充分释放激励组合拳的倍增效能,确保“激励到位、激励到人、激励有效、激励落实”,催发职业教育教师个体自主走向协作共生,助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自觉走向协同共生,有序打造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共生体。(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4年第5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