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高”建设背景下数字赋能新“五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5-05-21    浏览次数: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1.“新双高”的新内涵

“新双高”建设任务是针对《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一体、两翼、五重点”建设任务的高度提炼。“办学能力高水平”是衡量院校综合实力的标杆。这要求院校必须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应与时代同步,体现出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同时,院校应配备完备的硬件设施,如现代化的教室、先进的实验室、丰富的图书馆藏等,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杰出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办学的核心,教师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的管理体系则是办学能力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产教融合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它强调院校与产业的紧密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养,同时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革新。而“新双高”计划的提出,更是对产教融合的深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院校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更强调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院校可以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2.“新五金”的新标准

“新五金”建设可以被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参考框架。这一理念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师队伍、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全面优化和提升,目的是让职业教育更加符合产业、企业和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五金”改革是对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及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的全面革新,是对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新期望的积极回应和具体落实。在职业教育范畴内,“五金”不仅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五大基石,更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此次“五金”改革致力于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紧密契合行业规范与市场诉求,着重突出实用性与目的性。具体而言,课程改革旨在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培养;教材改革着重融入行业的尖端技术与管理智慧;师资队伍构建着重提升教师的实战教学能力与革新教学手段;实训基地打造则力求复制真实职业环境,供给实操平台;而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则更加聚焦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育。“五金”建设的实施能够确保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高效,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金标准。通过这样的标准,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中国教育的“脊梁”提供坚实的支撑。

3.“数字化”的新要求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全新的教学形态、管理模式和实训业态,更孕育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创新模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VRAR课堂等新型职业教育形态,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引领力量,驱动着教学场域的解构与重塑。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院校必须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紧密跟进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这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专业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整合优质数字化资源,打造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数字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操体验。引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办学能力和产教融合质量,同时,在新双高理念指导下,高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数字赋能新“五金”建设的路径

1.设置适应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金专业”

1)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匹配区域发展需求。在产业智能化升级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的今天,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进步,这些院校需建立和完善专业调整机制,使专业设置与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从而提升数字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院校需与产业发展同步,紧密追踪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更新。院校必须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发展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准确掌握企业特别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领域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为专业调整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基于调研结果,院校应迅速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新设与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紧密相连的专业。专业设置不仅要契合现有的技术热点和市场需求,还应预见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适用性。将专业建设定位在产业链上,对于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增设与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需求相匹配的专业,院校能够培育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有助于弥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差距,促进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

2)建立专业与产业协调联动机制,重点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金专业”。一方面,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性,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关键。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课程,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可以保障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即能胜任工作,满足企业需求。此外,定期组织产教对话活动,为校企之间提供一个交流信息和整合资源的平台,有助于学校把握产业趋势,企业也能深入参与人才的培育过程,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专业给予高度重视。这些专业往往就业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或是地区支柱产业。职业院校应当重点发展这些专业,倾斜资源配置,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引入先进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产业创新的数字人才。

2.打造一流的数字教育“金课程”

1)构建数字产教融合新格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产教融合共同体与联合体的作用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知识图谱与技能图谱,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提供科学支撑。探索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进各专业课程,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校企专家共同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紧贴实际需求,更具针对性。校企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及课程标准制定,保障课程内容既符合学术标准,又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引入企业技师或工程师授课,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行业现状,提升实操能力。

2)整合校企资源,培育数字创新能力与技术才能。在课程授课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增强就业竞争力。尤其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校企共同参与核心课程和技能培训的考核,促进数字教学改进与创新,确保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企业认可。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打造高质量“金课”,既满足企业需求,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能够胜任数字教学的“金教师”

1)教师需具备基础数字素养。教师基础数字素养包括在数字化教学中所需的基本数字技能与知识,如数字平台的运用、数字伦理和数字安全等方面。教师还应能熟练运用各类数字平台和工具,如教学管理平台、网络教室、在线学习系统等,以优化学生信息管理、在线授课、组织学生互动及监控学习进展等。同时,教师应重视数字化环境下的“数字伦理”,恪守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比如,保护学生隐私、防范抄袭、尊重知识产权、不制作或传播违法违规内容等。教师还需掌握数字技术的最新动态,推动数字文化和数字公民意识的形成,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鉴于职业教育学生通常基础薄弱,缺乏数字技能与知识,更容易陷入数字鸿沟,职业教育教师应增强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和应对,关心弱势群体的数字教育,积极推动数字化教学和资源分享,采取措施缩小数字鸿沟。

2)教师需提升数字教学能力。教师需要精通各种数字工具,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进、分享。他们应当熟悉多种数字软件,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编辑工具等。同时,教师还需结合数字技术与学科内容,创造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来设计教学流程和活动。依据不同课程、年级以及学生特征,规划并执行满足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计划,运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师需要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例如,通过线上课程进度、作业提交、在线考试、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评价,利用这些工具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情况,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即时反馈和辅导,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数字化评价能够更客观、精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为教师提供科学、精确的教学反馈数据。

4.利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编写“金教材”

1)结合前沿信息化技术,推动职业教学教材革新。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教材的更新换代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更新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升级,更是教学模式深层次的转变。职业教育教材须紧跟科技步伐,深度整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及新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感受。例如,深度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助力学生克服技能学习的难点,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通过VRAR技术,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练习,直至技能熟练。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方案。大数据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定制最适宜的学习路径,助力他们高效学习。紧跟行业标准的更新换代,保障教学内容与职场需求同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2)数字化资源推动,提高教材品质与教学效能。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应用,为提升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开辟了新道路。MOOCS(大型开放的在线课程)、互动电子书、微课等新型教学资源,不仅拓展了教材的边界,也增强了教学效果。这些资源的学习不拘时间和地点,学生能按需随时学习。数字化资源的实时更新,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避免知识滞后。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流通,提高了教学效率。数字化资源提供的即时反馈功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教师可借助这些资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评估学习成效,进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5.建设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金基地”

1)强化数字化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风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提升专业实训数字化水平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教学品质的必然之路。与行业企业携手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不仅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还让学生在仿真工作环境中磨炼专业技能。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冲破了传统教学的界限,让学生能够即时参与生产过程,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打造面向服务支柱产业的校企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案例库,为教学内容注入了丰富的资源。此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场景,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真实工作流程,掌握关键技能。这种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灵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按需自主学习,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2)增强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桥梁。高职院校应增加对科研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先进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配备尖端的教学设备。这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工作环境,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途径。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通过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和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职业院校能够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节选自《当代教研论丛》2024年第11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