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教师企业实践物质基础,校企共建教师实践基地
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不仅需要有教师实践的场地、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也需要有指导教师实践学习的技术专业师资与后勤保障人员。这些软硬件投入对于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政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以此助推“共建—共享—共创”的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具体而言,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三种路径。
一是探索和推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践基地模式。共同体可以发挥学校、行业、科研机构、企业等成员的资源集聚优势,起到在行业领域内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上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批示范性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行业内院校提供可供借鉴的范本。这一合作共建的基地发展模式可以推进制定本行业领域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标准及规范,探索权责明晰的企业与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对接机制,组建由技术人员、企业管理骨干、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科研专家等组成的具有丰富一线生产、管理、服务实践经验以及科研能力的培训团队。
二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积极发挥作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统筹各方资源,牵头打造一批省级示范教师实践基地。这一合作共建的基地发展模式既可以最大化地整合市内各种优质资源投入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可以有效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适应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三是合理探索教师实践基地的委托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是采取教师培养项目制方式,明确企业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通过加强企业在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提供专业平台,并使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强化与“双师型”教师的交流合作,充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这一做法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师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克服正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的弊端,保证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适配性。
二、研制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过程
尽管我国已经研制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但该标准的落地实施仍然需要地方政府及学校继续进一步细化完善,尤其需要强化其企业实践能力标准。正是因为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的缺失,造成了目前教师企业实践过程的“观光化”、实践参与的“浅表化”,大部分教师对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实践效果也难以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不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实践基地的持续改进。因此,为了能够系统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力,需要研制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以标准为方向指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具体路径。
首先,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行业组织来负责制定相关专业领域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联合行业协会、职业院校、龙头企业等多方,由共同体负责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研制与开发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标准审核以及发布应用等工作。
其次,科学建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结构模型。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模型的一般框架,该框架不仅包含了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是指职业院校教师在企业内进行实践学习过程中所需培养的能力,包括企业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新知识技术能力;教师企业实践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通过企业实践能得以锻炼提升的教学能力,包括工作任务分析能力、教学资源搜集及案例开发能力、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能力等。
最后,教师企业实践应基于标准开发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课程体系。根据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将培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应聚焦于标准中的一个或多个关键能力点,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针对每个模块,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案例、技能操作等。
三、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内在动机
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职业实践素养和能力品质从根本上影响着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而现实中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主观能动性不强,从本质上来看主要在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激励保障体系的建构存在不合理之处,表现为激励方式设计缺乏多样性、动态性,激励机制执行缺乏有效性。因此,从教师的发展诉求出发,构建激发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励保障体系的意义愈发凸显。
首先,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认知驱动。教师企业实践应凸显理实一体化任务导向。职业院校应要求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设计制作一个产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参与一个工艺材料开发项目等,生成和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辅之以适当的福利、嘉奖、晋升和评职等激励方式来激励教师不仅提升理论知识素养,更要注重其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运用,最终提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激励机制的建设,促成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认知导向。
其次,建立具备激励功能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框架。职业院校需建立技能型绩效工资激励制度,即以企业岗位实践和技术研发为绩效考核内容,激励教师在企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开展技术创新;建立企业实践职称评聘激励制度,即通过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实践经历在职务晋升、评价考核、聘任表彰中的权重,形成激励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科技服务激励制度,即完善促进企业实践教师的项目支持、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等服务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科技服务的范围和支持力度。
最后,建立多主体全方位的教师企业实践保障机制。政府应通过经费支持,满足企业实践教师薪资物质需求,进而激发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升自我社会地位、能力水平和对职业声望的精神追求;企业提供组织保障。企业通过对整个教师企业实践激励过程进行计划、实施、监控、评价和指导,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实效;学校提供技术保障。职业院校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实践教师进行全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更好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节选自《职教论坛》2025年第3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薛琳、王亚南。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