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伴随高校扩招的进程,中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爆发期,各地的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设立,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除了少数知名度较高的头部职业技术学院外,大多数学校离设立初衷和社会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总结以下几点与大家交流探讨。
学校定位与课程设置
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这是首先值得深思的问题。高校扩招显著提升了升学率,但也拉低了生源质量,普通本科学校尚且如此,作为大专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多数学生毫无求学上进心,只为一纸文凭混日子。课堂上睡倒一大片在某些学校是常态。有人戏言,高职院校是学生教师都轻松。职业院校定位应该是培养高级技工,并围绕这一目标设置课程,而不是把本科那一套移植过来,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不应过分强调基础课、公共课的学时占比必须达到规定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高职院校谈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只是职业教育学校。
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为目标,配套师资建设就应该适时调整,不能以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要招聘对象,那些科班出身的研究生老师们自己还没有在企业上过班,又怎么告诉学生什么是职业素养呢?职业院校的师资应以具备适当学历条件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为主,职称评审也要打破单一的高校教师系列认定,对工程系列职称、职业资格证书要和教师系列职称在各方面要完全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扭转师资短板,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
实践教学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将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科学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如果实训教学的质量、数量得不到保证,那么高职的教学必然会陷入偏课堂理论化,学生平时不听课,考试前寄希望于老师划重点。其次,考核方式上,摈弃采用单一理论卷面考试的手段,而是采用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的过程性考核方法。最后,实训教学要避免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而要尽可能使用真实的实训设备,笔者曾见过,有些高职院校把机械拆装、焊接这样的实训都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来完成,学生只需要点点鼠标,干干净净不用动手,就把事情给解决了。这真可谓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
理性对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为提高知名度,标榜自身实力。各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大赛都不遗余力,为了能够取得名次,往往都安排参赛的学生和教师长期进行封闭训练,期间不用上课成为参赛专业户。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今后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学校会倾尽全力购买大赛指定设备,这些设备仅仅用于赛前训练且价格昂贵,使用过后往往弃之不用,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对于教学真正需要的实训设备却难以满足。同时,设备采购环节往往滋生腐败问题。
结语
破解职业教育困局的关键在于回归"职业性"本质,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这需要从教育理念、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到评价机制的全方位改革,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而非学历教育的次级替代品。
来源:今日头条“寒冰密码”,职教前沿。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