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一、实践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的基本内涵
高校课程思政是指通过除思想政治课程以外的其他所有课程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阶段各方面,是“大思政课”的具体体现。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实践课程中思政育人是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思政内容。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思政有以下特点:一是独特性。职业院校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本质,对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明确的要求,即实践课程在总教学学时中占比须超过50%以上,同时,高职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特征与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共同构成了该育人场景中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独特属性。二是融合性。实践课教学自身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促进其相互作用,使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灵活性。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不同实践课程要求不同的思政教育内容,则需要更灵活、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为更好地提升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要把健全育人机制放在首位,在挖掘思政元素、培育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考核体系等方面,不断提升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1.健全“一体化”育人机制,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方案
高职院校要健全“一体化”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是业务指导一体化。高职院校应将实践课程中思政育人工作纳入学校课程思政的重点工作范畴,与其他课程思政同步而行,成立实践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与业务指导组,加强对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的领导。二是教学方案建设一体化。制定学校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同步实施的教学方案,构建学生“德、技、能、为”四个维度评价指标,创新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三是工作联动一体化。由学校层面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制定一校一策的《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思政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化联动机制,上下齐心协力,让思政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同向而行。
2.发掘“模块化”思政元素,丰富实践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内涵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想在实践课程中做好思政元素与知识元素的深度融合,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研究应用,构建“技能实践+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敬业奉献精神。如在军训课中加入纪律规矩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等;在社会实践课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等;在劳动课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奉献精神教育与劳动观念教育等;在创新创业课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团结协作观念教育与就业观教育等;在专业实训、实习课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创新意识教育等;在毕业实习(设计)课中加强奉献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岗敬业精神教育等。
3.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合力
一是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相互支持的教师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与学习交流,提高实践课程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激发其思政教育的内在活力。同时加强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导师的遴选,形成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校内学业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三师双导”的教师队伍。为落实好实践课程思政计划,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实践课程教师应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校外导师沟通,协同设计思政教学模块。辅导员要根据班级学生思想实际向实践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或建议。二是编写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的校本教材与专用教材,助力教师开展思政工作。实践课程教材要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强化实践课程思政的规划性与实效性。教材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模块。
4.创新“特色化”教学方法,增强实践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效果
(1)构建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平台
人工智能能有效增强课程思政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课程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学生思想特点,打造智慧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课中教学,把虚拟仿真实验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设置专门思政教育模块与思政资源库,以便学生在线学习并与教师在线交流。同时,将围绕工匠精神、本行业科技史以及优秀人物典型案例等主题,拓展学习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式、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课知识,更快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2)建好实践课程教学基地
根据不同实践课程要求建设产教融合长期实践教学基地,其要求有党组织领导,有良好的政治生态与产业学术生态。结合不同的实践课程教学基地,挖掘基地劳模典型、周边红色教育资源,如军训现场安排红歌竞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集体主义观念;劳动课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课开展能工巧匠或劳模现场面对面现场教学,有助于学生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以及正确就业观的养成。
5.构建“网络化”考核体系,激发实践教学中思政育人活力
(1)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考核指标
由教务处会同各二级学院(系)成立实践课程思政考核小组。根据不同的实践课程教学要求,考核小组将实践课程设定的思政教育元素或模块,设置不同的分类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指导实践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育人”与“育才”之间的关系,实现实践课程思政考核全覆盖。
(2)建立实践基地(企业)考评体系
发挥基地指导老师(校外实践导师)的评价作用,构建学生实践课程政治思想表现与业务操作能力信息反馈机制,让实践课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实时掌握学生实践活动中思想情况与学习状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基地考核方法。
(3)完善多方参与的激励机制
实践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途径。对在实践课中表现突出且有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学生,或获得有关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学生在考核中实施加分奖励,以激发他们参与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参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取得实效的教师与辅导员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节选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
(来源:高职观察 作者:方玲燕,孙超)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