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5-09-25    浏览次数: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拓宽渠道,优化双师队伍结构

1.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福建、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区是第一批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省份,但各地分类标准和认证程序差异较大。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具有指导性的认定标准,并要求各地各校制定的标准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首先,省级层面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优势、职教发展需求和当地职教师资基础,谋划出台地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遵循国家宏观层面要求并能为本区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方向指导。其次,内容上要细化认定标准。要组建政校企多领域专家共同构成的标准研制组,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贡献等多个维度考核教师整体素质能力,力求彰显理技双馨的二维特征。最后,范围上要扩大覆盖面,为公共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群体提供“双师型”发展通道。以2023年出台认证标准的安徽为例,其单独设立了高职院校校外兼职专业课教师申报各层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条件。

2.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教育强国建设,强调要把教育与国家、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系统谋划。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双师型”教师的主体之一,也是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一要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根据职业院校需求设置岗位,通过行业企业引荐、以才引才、直接面试、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行业企业名师、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二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从企事业单位遴选名师专家、能工巧匠开展教学指导。鼓励教师到企业任职兼职,深入了解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完善政策保障。政府部门在职业院校用人、高层次人才引进、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应加大扶持保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交流、带徒传技、职前职后培训、弹性工作制度、薪酬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便利。

二、立足需求,健全培养培训机制

1.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是一项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涵盖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培训的复杂系统。首先,加强培训的顶层制度设计。政府部门应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校级培养培训体系,统筹引导培训规划、方向、内容,系统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设计。其次,丰富培训内容形式。加大运用技术指导、现场实操、观摩学习、虚拟仿真训练、工匠微课堂等方式,将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技能融入培训内容,并注重满足不同来源的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最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等级“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特点,构建多元培训格局。如初级教师加强岗位教学能力培训,中级教师加强企业实践技能培训,高级教师安排国家级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校内外导师指导和同行交流,发挥有资历“双师型”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新手”逐步成长成“专家”。此外,可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技能培训课程模式,并应用于本土化实践。

2.建优多主体培训资源

一方面,要建优培训基地。《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省市在国家文件指导下,应结合地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实际,建设省市级培训基地。从统筹基地建设规划、优化培训基地布局、设计培训培养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体系、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系统建构,将产业链与人才链双链并轨。如安徽的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从省内遴选本科或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由院校联合企业联合申报,重点支持十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专业。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既是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也是省级基地。同时该校遴选出汽车制造类、道路运输类等多个校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贯通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发挥培训主体的资源优势。院校、师资培训基地、企业等培训主体应加强培训内容、形式、成效的交流沟通,积极发挥院校在职业教育理论、企业在实践操作培训的资源优势,避免各自为战和重复培训。如校企培训和企业实践基地培训应注重教师对一线生产业务、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深层认知。

三、深度融合,支撑重点产业发展

1.坚持“专业围绕产业转”原则

国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支撑国家参与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产业竞争,是这个国家能否真正称得上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相适配,才能发挥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一要坚持“专业围绕产业转、课程围绕岗位转”,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应用性和市场性的价值导向。围绕地区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布局,以产业需求带动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核心课程,强化产学研、校企合作机制,通过设立“校中厂、厂中校”,跟进产业发展,提升教师、学生实验实训水平,多途径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二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要着力破解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与高技能人才对接的结构性矛盾,紧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培养核心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双师培训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从教育体系对接发展需求、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师资队伍对接工匠大师等方面构建形成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积极打造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备的人才蓄水池,以实现“育人—兴产—强国”的逻辑串联。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全面对接新兴产业发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与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国轩高科等开展新能源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并取得积极成效。三要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应引导高校增强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主动意识,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有的放矢地培养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双师”队伍。

2.畅通校企“双向流动”机制

一方面,要逐级细化政策保障。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的“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进一步提出畅通职教教师校企双向流动的宏观政策指引下,地方应根据经济文化背景和产业结构制定区域性政策,院校应结合学校专兼职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现状、校企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制度,引导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以多形式的双向流动和多方位的深度合作实现共赢目标。学校可分批选派教师开展一定时长的企业实践锻炼,通过与企业合建“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利用假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适应产业和技术的迭代升级。选派企业技术人才赴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实践教学等工作。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人力、智力资源和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源作用。

四、激发活力,构建有效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职业院校应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制定适切的岗位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师风、工学结合、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教学研究等纳入考核评价标准,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纳入多元化的考评主体。如安徽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其次,优化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应给予职业院校更多自主权,鼓励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财务状况制定薪酬方案,吸引企业人才。引导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在职务(职称)晋升、教育培训、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取得“双师型”证书的教师倾斜。对“双师型”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仪器设备使用、岗位实训、企业实践机会等加强保障,探索建立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的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保障“双聘”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化、社会培训、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等取得积极成效的职业院校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分配时重点向参与教师倾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调整有关税收减免范围。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双向兼职取酬。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打造“职教出海”新模式,培养更多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队伍。最后,激发自我发展动力。职业院校对从企业引进到学校任教的教师、兼职教师要加强学校文化认同、职教理念、教育情怀方面的引导培养,帮助其顺利过渡。辅助“双师型”教师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步支持,增强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内驱力,激发其走“双师型”发展道路的自信心、荣誉感和内动力。(节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25年第24期)

(来源:高职观察  作者:许颖 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