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9-30    浏览次数:

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一、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逻辑理路

“德”“技”“并修”三个核心词汇构成了“德技并修”赋能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借鉴学者们对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生成逻辑和运行逻辑相关观点,本研究从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核心要领和实践要求维度来厘清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逻辑理路。

(一)核心要领:“德技融合、寓德于技”的辩证统一

“德技并修”遵循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则,其核心要领在于实现“德技融合、寓德于技”的辩证统一。其一,“德技融合”要求德育不应游离于技能教育之外,技能教育也应蕴含德育精髓,避免技能教育沦为简单纯粹的技术训练,而应将职业道德元素嵌入技能训练场景,通过岗位实习教学活动实现价值观塑造与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步推进;其二,“寓德于技”则主张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渗透,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德育内涵在岗位职业技能习得的过程中自然生成。职业院校以“德技融合、寓德于技”为核心要领开展岗位实习教学活动,课程以思政为魂,思政以课程为体,通过挖掘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相关的德育元素,并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到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既避免了德育的孤立说教,又防止了技能培养的价值缺位,为职业院校岗位实习提供了系统性的育人框架。

(二)实践要求:“以德为本、以德驭技”的目标方法

“德技并修”应注重与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契合,实践要求在于落实“以德为本、以德驭技”的目标方法。基于目标维度,“以德为本”要求将“德”视为育人的根本,“立德”是育人的首要任务,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职业教育岗位实习应当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贯穿实习的全过程;基于方法维度,“以德驭技”要求建立德育标准对技能训练的引导机制,通过在岗位实习技能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的元素,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升岗位职业技能。职业院校基于“以德为本、以德驭技”的实践要求开展岗位实习教学活动,使“立德”与“强技”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聚焦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并通过“立德”促进学生自主提升岗位职业技能,以达到“强技”的育人效果,既发挥了德育的激励作用,又夯实了职业技能基础,为职业院校岗位实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方法。

二、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实现路径

职业院校岗位实习教学活动中应强化德育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贯彻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要求的“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导向,结合职业教育岗位实习“德技并修”的核心要领和实践要求,构建“教、学、管、评”四位一体的逻辑框架,以形成“德育铸魂、技能强基、管理增效、评价引航”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德技并修”形成全链条的育人闭环管理。

(一)强化德育铸魂: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

1.开发“课程思政图谱”:构建模块化的德育资源体系

构建德育元素分类体系。岗位实习德育教学内容体系应涵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三方面。指导教师通过对岗位实习任务深入分析和有效凝练,将诚信守诺、责任担当、公平公正、廉洁自律等要素归属于职业道德体系,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要素归属于职业精神体系,将专业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创新进取、团队协作、数字素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等要素归属于职业素养体系,构建以职业道德作为行为底线、以职业精神作为价值引领、以职业素养作为方法路径的德育元素分类体系。

形成德育元素映射结构体系。不同专业岗位实习存在德育内容差异,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岗位工作特点构建“德育—技能”的映射结构体系。指导教师以岗位特性为切入点,通过厘清不同专业的德育元素映射关系,将抽象的德育元素转化为不同专业具体的行为准则。首先,指导教师基于不同专业岗位工作场景提炼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具体行为指标,建立“技能模块—德育要素—行为表现”三位一体的映射模型,并根据行业反馈与技术变革动态调整映射权重;其次,通过不同专业差异化设置岗位实习课程标准,实现德育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形成“底线约束—价值引领—素养支撑”协同发展的专业岗位实习德育元素映射结构体系。

强化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应当分层分类开发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职业道德”等通识课程学习夯实基础,通过选修“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职业信仰”特色课程拓展专业德育视野,通过参加岗位实习“职业道德沙盘推演”在岗位实习中运用职业道德准则做决策。另一方面,双师协同授课,企业教师提供真实的案例情境,学校教师结合德育理论框架引导学生讨论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通过校企双方教师协同建设“德育微课矩阵”,支持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强化岗位实习德育数字化资源支撑。

2.推行“德育故事教学”:构建情境化的德育实施体系

构建德育校企协同机制。“企业导师+学校教师”协同推进“德育故事教学”。一方面,岗位实习教学应建立校企德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典型职业道德案例(如质量与工期冲突、廉洁风险),利用视频、对话案例、决策日志等载体开发“德育故事库”。另一方面,岗位实习德育校企协同应明确角色分工,企业导师负责还原真实场景细节,为岗位实习德育教学提供真实岗位工作环境;学校教师聚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规则拆解,负责以岗位实习德育故事为载体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实习过程中,实习企业指导教师通过对岗位操作技能精益求精的示范与演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达成“寓德于技”的教学效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岗位实习“德”与“技”学习效果进行探讨总结,注重运用良好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提升岗位职业技能,达到“以德驭技”的教学目的。

优化德育教学实施过程。岗位实习德育教学应当推行“双师四步法”,校企双方教师以“情境导入—规则锚定—模拟推演—案例沉淀”作为德育教学实施路径,企业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呈现道德困境,学校教师结合德育元素体系梳理决策框架,学生进行多角色辩论以生成决策树模型,校企联合通过编制教学案例库,收录争议案例、决策模型及处理方案强化德育效果,从而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教育。

3.实施“德育文化浸润”:构建多维度的文化育人体系

强化岗位德育文化育人。就岗位实习德育教学的阵地而言,企业实习岗位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一方面,实习企业应当加强岗位德育文化建设,通过印刷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相关标语、召开部门早会、岗位制度宣传等活动营造岗位德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实习企业应加强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人才的培养,通过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指导学生开展岗位实习工作,在技能传授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的传承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打造企业德育文化传承的生动模式,让学生在岗位实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企业岗位德育文化氛围的影响。

实施校园德育文化浸润。职业院校实施校园德育文化浸润能推动岗位实习德育效能的实施,提升岗位实习教学质量。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主导推动环境育人工程,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德育文化长廊、设置行业模范人物雕塑、张贴职业精神标语等手段营造校园德育文化主题空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邀请劳动模范、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大国工匠进校园开展讲座,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传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德育氛围;职业院校通过对岗位实习中“德技并修”的学生予以通报表彰,依托仪式感来强化校园德育文化氛围,构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育人生态。

(二)注重技能强基:打造“双元驱动”课程体系

1.优先“技能强基”:构建岗位技能成长体系

构建岗位实习技能体系。岗位实习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一方面,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两大教学主体协同,校企双方联合开展岗位技能调研,厘清实习岗位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以及专业拓展技能,建立“实习—技能—证书”映射系统,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实习任务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对岗位实习任务进行序化和梳理,制定岗位实习技能清单,并据此明确岗位实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实施中,通过更新知识点和技能点内容,创新地分模块、分阶段实施教学,开展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活动,检验学生岗位实习技能掌握情况。

设计分层递进学习路径。岗位实习课程教学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技能习得和素养提升规律。首先,认知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岗位认知、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岗位职业技能和制度规范的理解。其次,跟岗实习阶段,实施“师徒制”实习管理,企业师傅着重指导技能实操,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核心操作技能;学校教师同步开展理论强化,推动学生“理实结合”以提升岗位核心技能。再次,顶岗实习阶段,实施“项目承包制”教学模式,学生团队独立完成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校企双方指导教师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任务决策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素养。

2.注重“德育固本”:构建职业精神养成图谱

构建岗位实习德育教学渗透体系。岗位实习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场景的教学环节,构建岗位实习德育渗透体系有助于提升德育效果。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岗位实习课程标准主导开发《岗位实习德育手册》,结合专业特征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德育元素融入岗位实习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岗位实习德育活动应全员(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实习学生)、全过程(岗前培训+过程记录+总结反馈)、全方位(生产安全+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实施,推动校企共建三全育人岗位实习德育渗透体系。

校企共建岗位实习德育资源体系。岗位实习德育资源体系建设应以适应行业特色、满足校企双方需求为导向,实现校企共建共享。首先,校企双方通过开展岗位德育需求调研,明确不同岗位德育元素的映射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不同岗位德育元素的映射结构体系,梳理各专业岗位实习场景中典型的德育元素,并将德育元素有效融入企业岗位真实工作场景视频、标准化操作流程、职业伦理冲突案例等教学资源中,搭建包含“德育目标+技能标准+评价指标”三维结构的岗位实习德育资源平台,并根据德育元素和操作标准动态优化更新岗位实习德育资源,支撑学生实现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同步提升。

校企共建岗位实习“德育工作坊”。岗位实习是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职业院校作为岗位实习教学实施主体,应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明确岗位实习德育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将专业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有机地、系统地融入岗位实习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实习企业作为岗位实习教学参与主体,应为学生指派“德技双馨”的师傅,营造良好的岗位实习环境,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有机地融入技能教学过程。

(三)强调管理增效:创新“机制”与“保障”并行的管理模式

1.实施“标准流程明晰化”:构建“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厘清导师选拔标准与职责要求。优良的师资水平、明确的职责划分和科学的协调机制是“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岗位实习质量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校企双方应明确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职业院校指导教师须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或企业工作经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应持高级工证书或具备多年岗位工作经验,优先聘用企业劳动模范、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担任岗位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应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划分,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实施“技能+德育”双模块教学,共同落实“双导师育人档案”制度,企业指导教师负责编制《岗位技能操作规范手册》,填写《技能指导记录表》;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开发《职业精神养成指南》,填写《德育观察周记》。

规范校企双线育人标准要求。促进教学设计标准化和教学实施“三同步”,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升岗位实习“德技并修”教学效果。一方面,开发岗位实习课程应注重教学设计标准化,运用课程开发“四步法”开发课程:校企联合开展岗位职业技能需求诊断、生产案例转换为教学项目实现资源整合、技能要求与德育目标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课程动态更新以优化技能与德育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岗位实习课程应当落实教学实施“三同步”,即校企双方岗位实习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学场景与员工工作场景同步,学生实习数据与员工工作数据同步,学生评价标准与员工工作评价标准同步。

2.实施“德技保障差异化”:构建“德技双轨”保障体系

强化岗位实习德育制度要求。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依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相关条款,制定《职业道德负面清单》,实施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道德行为红黄牌预警制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制定岗位实习德育嘉奖制度,对学生岗位实习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相关的先进事迹予以表彰,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此外,职业院校应强化岗位实习德育规范管理,通过岗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岗位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岗中加强对学生岗位实习日志的督查管理,注重及时引导学生在实习岗位中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状态。

实施岗位实习技能培养动态调整。一方面,实习企业根据岗位工作实际情况组建工作任务模块,并开发岗位技能库分解核心技能点,企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技能基础实施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实习企业建立“技能标准—技能差距—方案调整”岗位实习三级响应动态调整机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岗位技能提升标准和达标情况对技能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满足学生从岗位实习基础技能到高阶技能的学习需要。

(四)完善评价引航:建立“评建双向赋能”的评估机制

1.评价主体重构:构建校企双元协同评价体系

参与主体角色再定义。岗位实习“德技并修”育人效果评价须整合职业院校、实习单位、行业组织及实习学生的多元诉求,破解传统评价中“学校主导评价、企业被动参与”的困境。职业院校教师负责对理论素养、学习态度等显性指标进行评价,采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企业指导教师聚焦岗位技能达标率、操作规范性等实践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工作日志签批、实操任务验收实施评价。行业专家制定《行业技能认证标准》,并参与岗位实习“德”与“技”标准权重的动态优化更新。实习学生作为岗位实习受益者,应当通过撰写岗位实习总结报告,对岗位实习中技能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效果进行自我诊断。

促进权责边界制度化。岗位实习是校企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环节,校企双方应当明晰双方的权责,并促进权责边界制度化。一方面,校企双方应当在岗位实习协议中明确双方在岗位实习技能传授与品德培养方面的权责,并科学设置岗位实习技能传授与品德培养评价的权重。另一方面,校企双方探索建立“双导师交叉互评”制度,由指导老师分别对学生岗位实习技能提升与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并合理设置双方教师权重以对学生岗位实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标准革新:构建动态多维评价指标体系

优化三维评价指标设计。岗位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塑造三个核心任务,学生岗位实习效果评价也应当基于核心任务达成效果以优化三维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方面,从核心技能掌握度、岗位操作规范达标率两个维度衡量学生岗位实习技能提升水平。第二方面,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融入岗位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德育评价体系纳入岗位实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全过程[12],设置职业道德考核指标,施行违反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设置职业精神培育指标,由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情况予以客观评价。第三方面,从规章制度遵守度、跨部门协作满意度两个维度衡量学生岗位实习职业素养提升水平。

创新增值评价实施方式。岗位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实施方式应当借用增值评价模型,强调从“入口基准”到“出口成果”的全过程动态评估。建立岗位实习学生职业成长档案,通过学生岗位实习前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对比分析,强调全过程评估。根据行业特性,支持不同企业根据岗位特性调整具体指标内容及指标阈值,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方式创新:完善以评促改的评价思路

优化岗位实习评价方式。校企双方以“德技并修”为岗位实习人才培养导向,构建“德育为基、技能为要”的岗位实习立体评估模型,优化岗位实习评价方式。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学生岗位实习过程中,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维度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构建立体全面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评估体系。另一方面,推动岗位实习技能培养考核同步,校企双方共同推动岗位实习的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认证,提升实习学生技能水平认证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完善岗位实习以评促改。岗位实习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以评促改,以促进学生岗位实习达成“德技并修”的教学效果。职业院校应当建立PDCA全面质量管理机制,通过对岗位实习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优化调整岗位实习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以提升岗位实习育人质量,培养“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节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25年第27期)

(来源:高职观察  作者:卢宇)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