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回应了时代对教育本质回归和教育使命担当的呼唤,还表达了对教育理想的深层追求。教育家精神以其独特的形式规定了教育家的存在方式,并引导教师在精神方向和追求上的定位。这种精神既是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通过深入融入教育家精神,职业院校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优化师德师风的系统管理,并推动持续改进,从而塑造职业院校教师独特的精神气质,并形成专属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文化和教育理念。
一、重塑信念:强化理想信念与现实的契合
为切实解决职业院校教师在信念上的困惑,并有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导,帮助教师重塑职业理想。职业院校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培训、讲座及宣传活动,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与未来前景,并找回职业院校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而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除此之外,学校还需建立长效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晋升机会及心理支持。定期举办职业发展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并设立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投入和热情。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沟通,积极营造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通过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和成果展示,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成就感,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解。
二、加强监管:完善道德规范执行与监督体系
在面对职业院校道德规范执行与监督体系中的不足时,学校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监管措施。首先,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操作性强的道德行为规范,涵盖教师在教学、科研及师生互动中的道德要求,并通过定期的师德培训和教育活动促使教师自觉遵守。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的核心理念、实际案例分析及行为规范,使教师全面理解并践行这些标准。其次,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机制,综合考虑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及教师的道德行为。引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家长反馈等多方位的评价系统,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这些评价手段,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师的道德水平。此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师德监督机构,负责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投诉和反馈机制。设立师德监督委员会,及时处理师德师风问题,并开通匿名或实名的投诉渠道,以确保监督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则应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如培训、警告或其他纪律处分。
三、激发智慧:深化个性化教学改革
为解决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停滞问题,并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院校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导,重点推动教学创新。首先,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实施针对职业技能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例如分层教学、小组讨论和项目制学习。这些方法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需求,通过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结合实际项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技能。与普通高校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特别关注技能的实际应用,因此,这些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学校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和开展技术交流,确保他们能够更新职业技能和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此外,学校应组织职业教育专门的教学研讨会和技能提升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师德榜样。
四、促进创新:激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首先,学校应完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设立“教学创新奖”和“科研创新奖”,对在教学和科研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激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创新热情,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其次,学校应创建“产学研合作中心”或“创新实验室”,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教师参与实际项目和技术前沿研究。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邀请行业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引导教师将最新技术和理念有效融入教学中。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培训,资助其参加相关会议和课程,并在校内举办创新培训和研讨会。这些活动有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增强其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提升。
五、强化关怀: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落实
为弥补职业院校中教师关怀意识的不足,学校应在教育家精神的引导下,将关怀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首先,学校应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在识别和理解学生需求方面的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技巧及有效沟通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加敏感地识别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关怀能力,也强化了其职业道德,确保教师在教学和辅导中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关爱。其次,学校应建立多样化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平台,如实施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属导师,定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和心理辅导。此外,应设立心理辅导室,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将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仁爱之心,并强化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关怀意识,还能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六、扩展视野:融入全球化视角与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为解决职业院校文化视野的局限问题,学校需要在教育家精神的引导下,推动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融入全球化视角和中华文化的传承。首先,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如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国外职业院校等。这将帮助教师了解全球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提升其全球视野,帮助其在教学中融入国际化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引入国际化的师德标准,增强其国际责任感和职业伦理意识。其次,学校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弘扬。通过组织关于工匠精神的讲座、技能培训和主题活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之中。例如,设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模块,融入国际技能标准和评估体系,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践行职业道德,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通过将全球化视角与工匠精神文化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6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