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发展走向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一、基于主体需要的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知识呈现方式变革

数字教材的知识呈现应重拾其满足主体学习需要的最终旨归,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而应对数字化环境中学习方式转变的诉求。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必须立足于两个点,其一是职业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二是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两个维度决定了数字教材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具体路径。

1.动态呈现

职业教育既要传授规范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扎实的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数字教材通过“理实一体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原理与具体的操作技能有机融合。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应建构认知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知识网络。通过仿真技术展示操作步骤和工作流程等的程序性知识,借助知识图谱技术诠释专业原理与方法等概念性知识,并利用数字案例库、行为决策库等形式,将经验判断和专业思维等深层隐性知识进行显性的结构化呈现。由此,在知识与实践、技性与理性、经验与思维之间建构起联结。

2.交互式体验

首先,数字教材应通过三维建模、动态演示等技术手段,将复杂的操作步骤分解为清晰可辨的动作序列,并通过数字教材智能平台进行动作模拟、诊断与矫正。其次,数字教材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功能为学习主体创造与教材内置信息进行互动的空间世界,并通过“人―机―人”的网络互连方式构造出基于线上关系的虚拟社会空间,使知识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界域,实现跨空间流动。最后,数字教材应利用数字传输、平台共享等技术手段创造知识跨时间流动的条件,使学习主体不再受制于既定的和连续的学习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合理时间进行非连续的、即时性的学习。

3.自适应调节

首先,在技术层面要营造支持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可识别性”界面,增强平台的“吸引力”与“易用性”。其次,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应利用智能追踪技术,依据学习者数据为其提供适切的知识供给,增强知识的可理解性。最后,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因此在学习支持方面,数字教材设计更应体现对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支持,通过智能化的学习辅助、学情诊断、智能导学、教学辅导等干预,使学生能够在无教师指导下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二、职业教育数字教材驱动的教育数字化生态空间重塑

1.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运营的物理空间建设

以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为媒介的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依赖于数字化物理空间,即教学场所及内置其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构成了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运行的环境基础,决定了数字教材能否实现联通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信息与实体的智慧化的学习场景。生态的数字化物理空间建设需要加强环境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适配性与联通性,明确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在数字化物理空间中的节点位置与主要功能,发挥数字教材核心教学资源的作用。此外,基于纸质教材在系统性知识呈现和深度学习支持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应将纸质教材作为重要的教材形态纳入数字教材运营的物理空间中,强化两种教材的功能互补与搭配使用,并根据实际需求,利用融媒技术加强不同形态数字教材之间的教学联动。

2.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的信息空间优化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功能不应局限于封闭教学系统中的固定知识承载体,而应更多地支持信息的流动、聚合与重组。同时,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运行也将越来越依赖内外部的信息空间。在教材的内部信息空间优化方面,要充分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对涌入数字教材内部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筛选与组织,以重塑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知识结构;在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外部信息空间建设方面,应利用智能识别系统有效甄别并评估教学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合法性与价值性,将非法信息与价值含量低的信息严格控制在数字教材内容之外,建构安全生态的外部信息空间。除此之外,要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对信息辨识能力,警惕数字化教学环境带来的潜在安全威胁与伦理风险。

3.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使用的社会空间建构

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不同,它不是容纳了实体事物或虚拟信息的场域,而是一种人们在社会生存和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关系型空间。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使用的社会空间的建设需要主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地位与责任,主动成为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智能环境的一部分,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首先,职业院校师生应提高数字意识和数字教材使用能力,形成数字时代的

“以学为中心”和“人―机”协同的教学机制,积极构建有助于自适应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新型社会空间。其次,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内容设计应避免频繁的虚拟交互活动的创设给师生带来的社会情感能力弱化的风险、警惕数字技术对师生社会关系的异化。再次,要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使用向虚实融合、线上线下无边界的交互方式转变,创建人、信息、环境于一体的便捷、真实、高质量的交互模式,实现社会空间广度的延伸与意义的丰富。

三、人文理性取向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设计

1.人技调和,赋能主体理性自由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本身的技性特征以及作为教育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将承担“技性”与“人性”调和的媒介。这意味着,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设计应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材知识内容组织中,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应在强化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增加技术创新背后的人文思考,促进学生的职业伦理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

2.情感培育,构筑技术赋能人文的生态景观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作为“学习终端产品”应重视适用性技术的研发,利用多样化的智能技术手段构筑技术赋能人文的生态景观。其一,通过厚数据记录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条件等关联信息,揭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行为背后的情感、故事与意义,增强对教育情境中主体行为的理解。其二,利用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优化教学场景,克服虚实分离带来的非连续、不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虚实共生”的数字化交往情境中增强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其三,丰富数字教材的情感教育素材,开发基于认知与感受主题下的教学活动与任务,建构基于数字教材的智能化情感培育系统。

3.伦理监测,完善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人文性评估机制

第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开展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伦理检测。一方面要杜绝数字教材中不合规范的技术植入,防范技术对教育主体形成桎梏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界定数字教材使用主体的数字资源使用权利与数据保护义务,确保数字教材遵循公平、公正、非歧视等伦理原则,保护学生权利和隐私数据安全。第二,以“主体需求”为指向,建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人文性评估机制。通过深入开展数字教材使用研究,依托实证数据建构数字教材可用性和易用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应对数字教材中的技术和功能是否符合“主体需要”做出鉴定。另一方面,还要对数字教材的“人文价值性”做出评价,考察数字教材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节选自《职教论坛》2025年第2期)

来源:高职观察,作者:张靖卉、朱东阳。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