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医药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基石。《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医药健康培育成国际引领支柱产业。但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迅猛发展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面临培养层次单一、创新能力不强和发展渠道不畅等问题,无法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难以支撑产业升级。
二、主要做法及特色亮点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高校,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服务于开发区医药健康主导产业,通过“产教联动”建立人才供给链、“研创双驱”打通教学补给线、“育训融通”拓展服务延长线,实现了医药健康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图1)。

图1 “产教联动、研创双驱、育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仓”精准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
在医药健康领域研究实践了“职业仓”理论,开发职业图谱绘制、典型职业提炼、岗位横向分类、技术纵向分级等方法,建立与专业领域对应的“职业仓”(图2),以此为逻辑起点,与中职学校、本科院校、企业组建“联合体”,面向研发辅助、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三类岗位,分类施教,培养专业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实践创新型、工程应用型四类人才,系统构建了医药健康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图3)。

图2 构建医药健康技术技能人才“职业仓”

图3 “产教联动”建立系统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链
(二)“双驱动”改造教学,实现“科教融汇”,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
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研创双驱”反哺教学、赋能教学,一体化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服务-教师科学研究-学生实践创新”互融互通体系(图4)。把科研项目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教学资源跨校共享,科教融汇,实现研发创新赋能教学。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需求,开发开放式模块课程;创建三级进阶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图4 研创项目反哺赋能教学通道
(三)“联合体”改善供给,探索“职普融通”,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
“区校园企”多方合作,共建教育部“生物医药中试生产性实训基地”等6个省部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针对职前多样化人才培养和职后个性化培训需求,实行三种运行机制:一是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机制;二是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三是“区校园企”深度合作机制。以院校企协作“联合体”打造人才供给链,跨校课程互选、校企学分互认,既提升了全日制学历教育质量,又补强了职业培训,突破了囿于高职单一层次人才供给的短板,打造了“全口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图5)。

图5 “全口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四、成效及推广应用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3年,专业学生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项,获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83项(表1)。与生物医药园共建工程师学院和企业现代学徒中心,设立高级学徒岗位90个,培养高级学徒171人,学生就业率98%以上,83%毕业生在医药健康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二)育人平台行业领先,有效服务终身职教体系
建设“生物医药中试生产性实训基地”等5个省部级以上平台;与15所本科院校、4所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面向在校生和企业学员开展定制化培训;与本科院校联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制药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累计完成培训2731人次,为医药健康产业从业人员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三)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辐射带动同类院校发展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主持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2项、参与12项;主编“十四五”国规教材3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1项。
(四)团队建设实效彰显,教学科研工作业绩斐然
专业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已打造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科研课题21项;获批国家标准品立项8项,完成国家技术标准7项;发表论文69篇,专利申请或授权22项;为14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发产品15项,引进横向经费400.2万元,累计为企业成果转化取得经济产值1300万元。
(五)推广应用效果凸显,专业社会影响力增强
在全国大型论坛经验交流18次;为510家职业院校教师10276人次进行成果推广;成果被媒体报道156次;与3所学校签订专本衔接合作协议,为28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培训,成果得到国外院校认可。(来源: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