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教学形态的数字化重构
面对教育数字化的要求,高职课堂教学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形态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本研究从数字化的角度切入,重构课堂教学形态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一、教学主体的数字化能力构建
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形态的重构极为关键。
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支持。政府层面,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强化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教学。例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赛项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列入了比赛评价体系,通过以赛促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社会层面,企业可将实际工作项目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并向教育领域开放。学校层面,应建立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举办相关培训,构建数字化校园。就教师自身而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等教学全过程,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VR技术、数据分析软件等,并提高数字化资源建设能力,能够制作微课、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等。
学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大力支持。从学生入学起,学校便应开设数字化相关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其数字化能力,使其能够正确使用数字化资源。另外,教师在课程中应该加大数字化使用的考核比例,将数字化素养列入教学评价内容,切实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二、教学环境的数字化重构
高职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核心,而教学环境的数字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到部分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想象力欠缺、逻辑性不强等的学情特点,可以将传统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改造成理实虚一体的数字化实训室。
首先,使用3D技术,打造立体数字化教室。借助3D教学资源,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突破理论学习的重难点。例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虚拟实训基地,开发并整合了丰富的3D数字化资源,教师通过相关软件将复杂的汽车结构解体,将汽车的各个零部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须拆装实际车辆,就可掌握汽车的构造知识。其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实训环境中训练技能,增加训练频次,提高实践操作的熟练度,突破实训设备数量的限制。最后,使用AI课堂行为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记录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系统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的数字化创新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成为高职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具体而言,可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AI课堂行为识别系统等数字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状态等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达成个性化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可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包括课件、微课、测试题以及要用到的虚拟仿真软件介绍等;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完成测试,初步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借助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初步实践操作。教师依据课前测试数据及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操作情况,掌握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据此调整课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课中,教师根据课前分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虚拟仿真环境中的实践操作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习,同时借助AI课堂行为识别系统汇总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整体数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实现精准教学。课后,学生需完成教学平台布置的测试题,教师根据课后数据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闭环,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尝试将其他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方法结合,进行数字化改造。例如,可将讨论法和混合式教学方法结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思辨场域。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讨论议题,并将其拆解为子问题,学生分组领取子任务,利用学术数据库、数据可视化工具完成调研,形成图文报告或短视频,提前上传至平台共享。在线下课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心观点辩论,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实时记录讨论逻辑链,标注不同观点的论据来源。讨论结束后,教师将讨论记录整理为互动式电子档案,标注关键争议点与数据支撑,供后续课程引用。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数字化重构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需要进行数字化重构。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原有的物理课堂的限制,创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借助数字化平台构建虚拟班级,与实体班级进行协同教学,促进资源共享。虚拟班级的学生可以是来自不同区域甚至不同专业的,实体班级则由学校组织,可通过直播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异,还能促使学生通过跨区域交流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借助数字化技术,教学已突破传统校内空间的限制。可引进校外企业参与教学,拉近产教距离,形成校企联动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符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理念。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构建远程数字化实训基地,通过5G移动技术,将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工艺流程通过高清摄像头远程传输至高职课堂,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掌握企业生产流程,通过远程操作设备进行实践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企业工程师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二元双师”的教学模式。企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使高职教育更加贴切实际生产需求。
五、教学评价的数字化重构
数字化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据课程大纲,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且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创新教学评价,可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各种数据进行评价方式的智能化创新,科学评价,突出增值评价。
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重构
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企业工程师评价、智能工具评价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体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采集各项数据,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学生通过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工程师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各项表现进行评价。智能工具通过收集学生的过程表现数据来打分。最后,教师通过设置各项评价在课堂评价中的占比,有效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第二,突出评价的数字化增值
基于课堂表现数据,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从单纯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学习数据,实现精准的过程评估,使教师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通过数字化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获取自身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自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然后进行调整,提高学习效率。(节选自《职业教育》2025年第16期)
(来源:高职观察 作者:王洪宝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